对自发涌出的内在声音的行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3 06:45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为对象,以生命经验为背景,在内心的“实验室”里以自我探索的方式研究内在声音缘何自发涌出以及允许内在声音涌出、自觉倾听内在声音的意义。论文的课题源自研究者自身成长的经历,因此采用了与研究问题相适宜的质的研究方法。基于内在声音自发涌出的状态和过程,以自身的生命成长经验为线索,通过对成长实践和实际行动的反思和觉察,探寻内在声音涌现的原因,步步深入,渐渐明晰内在声音——“内在小孩”。在与内在小孩的对话中,感受内在声音对心灵成长的意义,找到一条触摸和沟通无意识和内在心灵世界的途径,一种心灵成长的方式,从而走在自性化的路上。研究发现:(1)童年的创伤是内在声音自发涌现这一现象发生的内在力量;面对无意识包容和接纳的态度是内在声音得以涌现的外部条件;(2)允许内在声音的自发涌现并自觉觉察和倾听,就能与“内在小孩”连接,使受伤的小孩逐渐得到疗愈。此外,在倾听、容纳自发涌现的内在声音的过程中,如有需要,需寻求督导等心理帮助,加强自我的力量,以更好地容纳自发涌出的声音。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论文选题——我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3.1 清晰“倾听内在声音”
1.3.2 我的“内在声音”
1.3.3 关于自我探索
1.4 研究方法的选择
1.4.1 关于研究方法的选择
1.4.2 关于行动研究
1.4.3 选择行动研究
1.4.4 研究对象的选择
1.4.5 研究的推广度
第2章 内在声音为什么会跑出来
2.1 危机
2.2 外在世界的生活
第3章 允许内在声音出来
3.1 允许和接纳
3.2 触动“害怕失去”的情结
第4章 倾听内在声音——从自发到自觉
第5章 与内在小孩对话疗愈受伤的小孩
5.1 我与沙盘
5.2 我的“内在小孩”
5.2.1 内在小孩
5.2.2 “内在小孩”的类型与治疗目标
5.3 与“内在小孩”对话
5.4 “内在小孩”与论文
5.5 对内在小孩深层次地倾听
第6章 结论:倾听内在声音——走向自性化
第7章 对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7.1 对研究内容的反思
7.2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沟通意识与无意识——基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解读[J]. 郭燕燕,范红霞.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2]论直接深入无意识的积极想象与内视方法——兼论作为单纯觉察的意识[J]. 冯建国,申荷永,刘晓明. 心理科学. 2010(01)
[3]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J]. 赵冬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4]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J]. 曾奇峰. 心理与健康. 2008(08)
[5]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J]. 范红霞,申荷永,李北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04)
[6]心理动力学的新修正与发展:内在小孩疗法原理及其应用[J]. 魏源.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6)
[7]青春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 郗浩丽,王国芳.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20)
[8]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与应用[J]. 李江雪,申荷永.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9]从一个到全体——质的研究结果的推论问题[J]. 陈向明.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02)
[10]什么是“行动研究”[J]. 陈向明.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02)
硕士论文
[1]自我对话量表的编制与实测[D]. 徐雪萍.西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80621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论文选题——我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3.1 清晰“倾听内在声音”
1.3.2 我的“内在声音”
1.3.3 关于自我探索
1.4 研究方法的选择
1.4.1 关于研究方法的选择
1.4.2 关于行动研究
1.4.3 选择行动研究
1.4.4 研究对象的选择
1.4.5 研究的推广度
第2章 内在声音为什么会跑出来
2.1 危机
2.2 外在世界的生活
第3章 允许内在声音出来
3.1 允许和接纳
3.2 触动“害怕失去”的情结
第4章 倾听内在声音——从自发到自觉
第5章 与内在小孩对话疗愈受伤的小孩
5.1 我与沙盘
5.2 我的“内在小孩”
5.2.1 内在小孩
5.2.2 “内在小孩”的类型与治疗目标
5.3 与“内在小孩”对话
5.4 “内在小孩”与论文
5.5 对内在小孩深层次地倾听
第6章 结论:倾听内在声音——走向自性化
第7章 对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7.1 对研究内容的反思
7.2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沟通意识与无意识——基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解读[J]. 郭燕燕,范红霞.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2]论直接深入无意识的积极想象与内视方法——兼论作为单纯觉察的意识[J]. 冯建国,申荷永,刘晓明. 心理科学. 2010(01)
[3]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J]. 赵冬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4]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J]. 曾奇峰. 心理与健康. 2008(08)
[5]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J]. 范红霞,申荷永,李北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04)
[6]心理动力学的新修正与发展:内在小孩疗法原理及其应用[J]. 魏源.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6)
[7]青春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 郗浩丽,王国芳.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20)
[8]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与应用[J]. 李江雪,申荷永.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9]从一个到全体——质的研究结果的推论问题[J]. 陈向明.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02)
[10]什么是“行动研究”[J]. 陈向明.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02)
硕士论文
[1]自我对话量表的编制与实测[D]. 徐雪萍.西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80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38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