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
发布时间:2023-04-23 09:48
正念是指对当下体验的有意识的非评价的觉察。正念强调对当下所有体验的关注和觉知,强调非评价的态度,阻断当下体验与由当下体验而引发的一些不适宜的想法、评价、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防止个体遭受一些负性刺激——疼痛等生理刺激和悲伤、抑郁、焦虑等心理刺激——的二次伤害。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正念在负性刺激的应对上具有良好的功效,但有关正念为什么会有这些功效,正念又是如何产生这些功效,正念的作用机制中又是否存在核心机制的研究却很少。因而本文就基于现有文献,对正念过程中的注意和态度两大成分进行分离,并从一系列正念实践技术中抽离出与之直接相关的两项正念技术——专注性技术和开放性技术,考察这两项技术在两类负性刺激(生理:疼痛;心理:悲伤情绪)的应对上是否具有功效,如果有,又是否存在主次之分,即哪一项技术更有效。 本研究选取24名被试进行为期8周的正念训练,以学习掌握两项正念技术——专注性技术和开放性技术。在正念训练之后,将这批被试分成两组——专注组和开放组,另选取没有经过正念训练的一组被试为控制组,进行两项实验处理——痛觉实验和情绪实验,对比三组被试在疼痛应对和悲伤情绪调节上的差异,以此确定两项正念技术的功效...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正念
1.1.1 正念在佛教中的界定
1.1.2 正念在心理学中的定义
1.2 正念疗法
1.3 正念疗法的功效
1.3.1 医疗辅助功效
1.3.2 心理治疗功效
1.4 正念干预对心理病理机制的解释
1.4.1 情绪
1.4.2 思维
1.4.3 语言
1.4.4 行为反应
1.5 正念干预的工作机制
1.5.1 注意
1.5.2 态度
2 问题提出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2 本研究的切入点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2.4 研究设计
3 正念训练
3.1 被试
3.2 正念课程编制
3.2.1 正念技术
3.2.2 课程设置与内容
3.3 训练过程
4 研究一 痛觉实验
4.1 实验 1 基线水温的确定
4.1.1 实验目的
4.1.2 被试
4.1.3 实验材料
4.1.4 实验程序
4.1.5 数据分析
4.1.6 结果与讨论
4.2 实验 2 目标水温的确定
4.2.1 实验目的
4.2.2 被试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2.5 数据分析
4.2.6 结果与讨论
4.3 实验 3 痛觉实验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假设
4.3.3 被试
4.3.4 实验材料
4.3.5 实验程序
4.3.6 数据分析
4.3.7 结果与讨论
5 研究二 情绪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被试
5.4 实验材料
5.5 实验程序
5.6 数据分析
5.7 结果与讨论
6 总讨论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局限与不足
7.2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799474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正念
1.1.1 正念在佛教中的界定
1.1.2 正念在心理学中的定义
1.2 正念疗法
1.3 正念疗法的功效
1.3.1 医疗辅助功效
1.3.2 心理治疗功效
1.4 正念干预对心理病理机制的解释
1.4.1 情绪
1.4.2 思维
1.4.3 语言
1.4.4 行为反应
1.5 正念干预的工作机制
1.5.1 注意
1.5.2 态度
2 问题提出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2 本研究的切入点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2.4 研究设计
3 正念训练
3.1 被试
3.2 正念课程编制
3.2.1 正念技术
3.2.2 课程设置与内容
3.3 训练过程
4 研究一 痛觉实验
4.1 实验 1 基线水温的确定
4.1.1 实验目的
4.1.2 被试
4.1.3 实验材料
4.1.4 实验程序
4.1.5 数据分析
4.1.6 结果与讨论
4.2 实验 2 目标水温的确定
4.2.1 实验目的
4.2.2 被试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2.5 数据分析
4.2.6 结果与讨论
4.3 实验 3 痛觉实验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假设
4.3.3 被试
4.3.4 实验材料
4.3.5 实验程序
4.3.6 数据分析
4.3.7 结果与讨论
5 研究二 情绪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被试
5.4 实验材料
5.5 实验程序
5.6 数据分析
5.7 结果与讨论
6 总讨论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局限与不足
7.2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799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799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