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5 02:1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自身的心理健康,加入到心理养生的队伍。目前关于心理养生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是针对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研究较少,缺乏本土化的测量工具。此外,较少研究者对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过探讨。因此,本研究旨在编制适用于老年人的心理养生问卷,并探讨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在文献综述、开放式调查与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63个项目的初始问卷。分别从重庆市各地区抽取200名、250名老人作为预测样本和正式施测样本,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71份、214份。抽取50名老人进行间隔2周的重测考察重测信度,收回有效问卷37份。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了积极认知、积极行为和积极情绪三个维度,共11个项目,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0.61%;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结构的有效性,各拟合指数分别是χ2/df=2.700,RMSEA=0.089,CFI=0.942;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2,各维度的α系数在0.732-0.857之间,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03,各维度重测信度在0.809-0.926之间。另...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养生概念的界定
2.2 心理养生概念的界定
2.3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观
2.3.1 形神观
2.3.2 动静结合观
2.3.3 顺应自然观
2.4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原则
2.4.1 养心调神
2.4.2 修德养生
2.5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方法
2.5.1 养心节欲法
2.5.2 运动养形怡神法
2.5.3 情志调节法
2.6 对传统心理养生思想的评述
2.6.1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思想博大精深
2.6.2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思想中遵循着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养生模式
2.6.3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思想体现了科学心理学的某些内容
2.7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2.7.1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念
2.7.2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8 已有研究的不足
2.8.1 心理养生研究杂乱,缺乏统一
2.8.2 老年人心理养生测量工具还欠缺
2.8.3 缺乏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方法
4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编制
4.1 开放式问卷调查
4.1.1 目的
4.1.2 方法
4.1.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2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4.2.1 目的
4.2.2 方法
4.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4.3.1 目的
4.3.2 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4.4.1 信度分析
4.4.2 效度分析
4.5 小结
5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现状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工具
5.4 研究结果
5.4.1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总体特征
5.4.2 老年人心理养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5.5 小结
6 老年人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工具
6.4 研究结果
6.4.1 老年人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6.4.2 老年人心理养生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及各维度的预测效应分析
6.5 小结
7 总讨论
7.1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编制
7.2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现状及特点
7.2.1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总体情况
7.2.2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性别差异
7.2.3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城乡差异
7.2.4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职业差异
7.2.5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年龄差异
7.2.6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教育程度差异
7.2.7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婚姻状况差异
7.2.8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经济状况差异
7.2.9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健康状况差异
7.3 老年人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
7.4 对策建议
7.5 本研究的贡献
7.6 本研究的不足
7.7 未来研究的方向
8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老年人心理养生访谈提纲
附录 B: 老年人心理养生预测问卷
附录 C: 老年人心理养生正式问卷
附录 D: 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
附录 E: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800504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养生概念的界定
2.2 心理养生概念的界定
2.3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观
2.3.1 形神观
2.3.2 动静结合观
2.3.3 顺应自然观
2.4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原则
2.4.1 养心调神
2.4.2 修德养生
2.5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方法
2.5.1 养心节欲法
2.5.2 运动养形怡神法
2.5.3 情志调节法
2.6 对传统心理养生思想的评述
2.6.1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思想博大精深
2.6.2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思想中遵循着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养生模式
2.6.3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思想体现了科学心理学的某些内容
2.7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2.7.1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念
2.7.2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8 已有研究的不足
2.8.1 心理养生研究杂乱,缺乏统一
2.8.2 老年人心理养生测量工具还欠缺
2.8.3 缺乏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方法
4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编制
4.1 开放式问卷调查
4.1.1 目的
4.1.2 方法
4.1.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2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4.2.1 目的
4.2.2 方法
4.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4.3.1 目的
4.3.2 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4.4.1 信度分析
4.4.2 效度分析
4.5 小结
5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现状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工具
5.4 研究结果
5.4.1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总体特征
5.4.2 老年人心理养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5.5 小结
6 老年人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工具
6.4 研究结果
6.4.1 老年人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6.4.2 老年人心理养生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及各维度的预测效应分析
6.5 小结
7 总讨论
7.1 老年人心理养生问卷的编制
7.2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现状及特点
7.2.1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总体情况
7.2.2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性别差异
7.2.3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城乡差异
7.2.4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职业差异
7.2.5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年龄差异
7.2.6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教育程度差异
7.2.7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婚姻状况差异
7.2.8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经济状况差异
7.2.9 老年人心理养生的健康状况差异
7.3 老年人心理养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
7.4 对策建议
7.5 本研究的贡献
7.6 本研究的不足
7.7 未来研究的方向
8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老年人心理养生访谈提纲
附录 B: 老年人心理养生预测问卷
附录 C: 老年人心理养生正式问卷
附录 D: 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
附录 E: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800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80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