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端不同情绪调节效果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移动端不同情绪调节效果的比较研究
【摘要】:情绪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心理活动,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体验或由情绪引发的相关行为的调整过程,回忆是回想与自我相关过去的情绪体验,而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的综合评价。本文是以情绪为对象,情绪调节为过程,积极回忆为手段,获取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研究基于移动端,正常情绪状态下,经常回忆经历过的积极情绪,是否对情绪有正面导向作用,增强人的幸福感和愉悦程度。不同的回忆方式、回忆内容以及性别个体差异对幸福感的影响效果是否不同。同时进一步研究,在消极情绪下,通过与个人经历有关的积极情绪素材,相比于无关的素材,前者是否具有更好的情绪调节效果。以及结合图文、音乐、视频的不同呈现方式,是否带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本研究共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为回忆实验。使用微信专用号,召集265名被试者开展线上实验,将被试者随机分为四组,以不同的回忆方式为自变量,实验前后的主观幸福感变化为因变量,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回忆快乐的事情确实能增强人的主观幸福感,而仅仅回忆日常生活并没有得到幸福感;(2)回忆有认知的图像和视频,相比于随机的自我回忆能得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P0.001,均达到显著水平;(3)其中情感加工过的内容,引起的回忆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最为强烈。P0.001,均达到显著水平。(4)女性比男性在回忆过程中获得更显著地幸福感,情感体验更加敏感和细腻。P0.006,达到显著水平。实验二为对比实验,选取30名情绪控制能力相当的被试者,通过电影片段诱导消极情绪后,进行3(调节方式:图文、音乐、视频)*3(调节内容:毫不相关、部分相关、完全相关)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发现:(1)基于移动端,用积极导向的图文、音乐、视频素材,都可以调节消极情绪,提升积极情绪体验。P0.001,均达到显著水平。(2)相比较图文、音乐、视频这三种方式而言,视频方式更显著地调节消极情绪,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P0.05,均达到较显著水平。(3)与自身经历相关的积极情绪素材,相比于无关的素材,能更好的调节消极情绪。P0.05,均达到较显著水平。
【关键词】:情绪 情绪调节 主观幸福感 移动端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7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3-14
- 1.2.1 研究的目的13
- 1.2.2 研究的意义13-14
- 1.3 研究内容14-15
- 1.3.1 文献研究14
- 1.3.2 基于实际生活大量搜集并归纳总结研究用户的情绪数据14
- 1.3.3 已有的有效情绪调节方式进行效果比较研究14-15
- 1.4 技术路线15-17
-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15-16
- 1.4.2 研究思路16-1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7-33
- 2.1 情绪17-21
- 2.1.1 情绪的定义17-18
- 2.1.2 情绪的分类18-19
- 2.1.3 情绪相关研究19-21
- 2.2 情绪调节21-25
- 2.2.1 情绪调节的定义21-22
- 2.2.2 情绪调节的过程与策略22-25
- 2.3 主观幸福感25-27
- 2.3.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25
- 2.3.2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外因素25-27
- 2.3.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27
- 2.4 移动端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27-32
- 2.4.1 移动端情绪调节现状27-28
- 2.4.2 情绪调节APP案例28-32
- 2.5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 预调研33-46
- 3.1 问卷调研33-38
- 3.1.1 目的33
- 3.1.2 对象召集33-34
- 3.1.3 问卷设计与结果分析34-38
- 3.2 访谈调研38-45
- 3.2.1 目的38
- 3.2.2 访谈提纲与记录38-43
- 3.2.3 结果分析43-45
- 3.3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实验一:回忆实验46-52
- 4.1 研究目的46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46-48
- 4.2.1 研究对象46
- 4.2.2 研究方法46-48
- 4.3 结果与分析48-50
- 4.3.1 回忆开心事件的幸福感分析49
- 4.3.2 有认知回忆的幸福感分析49-50
- 4.3.3 情感加工过的幸福感分析50
- 4.3.4 性别差异分析50
- 4.4 本章小结50-52
- 第五章 实验二:对比实验52-66
- 5.1 研究目的52
- 5.2 被试者筛选52-53
- 5.2.1 筛选方法52-53
- 5.2.2 筛选结果53
- 5.3 情绪诱导预实验53-55
- 5.3.1 实验方法54-55
- 5.3.2 结果与分析55
- 5.4 研究方法55-58
- 5.4.1 实验设计55-56
- 5.4.2 实验材料56
- 5.4.3 实验过程56-58
- 5.4.4 测量工具58
- 5.4.5 数据处理58
- 5.4.6 实验假设58
- 5.5 结果与分析58-65
- 5.5.1 图文素材分析58-60
- 5.5.2 音乐素材分析60-61
- 5.5.3 视频素材分析61-63
- 5.5.4 三种调节方式的比较研究63-64
- 5.5.5 三种调节内容的比较研究64-65
- 5.6 本章小结65-66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6-70
- 6.1 总结66-68
- 6.2 局限和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5
- 附录75-85
- 致谢85-8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2 陆芳,陈国鹏;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3 王家鹤;;情绪调节:国外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视角[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4 朱艳新;周春雷;杨子波;;浅析情绪调节的内涵及特点[J];成功(教育);2007年10期
5 刘璐;方平;;情绪关注性欺骗与情绪调节[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3期
6 刘启刚;;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手段述评[J];心理研究;2008年02期
7 赵联防;;情绪调节的研究及其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张伟亚;刘阳;;我国情绪调节研究内容与方式的变迁及展望[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刘启刚;;情绪调节的影响效果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9期
10 罗鸣鸣;张野;;浅述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程族桁;;我国情绪调节研究内容与方式的变迁及展望[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黄敏儿;王筠榕;曹敏莹;王玲芝;袁俏芸;廖文娜;邓欣媚;;健康与不健康的情绪调节习惯[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罗鸣鸣;张野;;浅述无意识情绪调节的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王国芳;杨晓辉;韩鹏;Jack Mearns;;中文版消极情绪调节期待量表的修订及其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温瑶;甘怡群;谢晓非;;地震灾后医务工作者的情绪调节与工作倦怠、投入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婷;甘怡群;;反馈类型与情绪调节内隐理论对词汇判断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过程:生理反应、主观感受及表情行为的变化[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9 邵景进;张大均;江琦;吴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杨海燕;;大学生情绪调节对记忆的影响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鑫 周仁来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扫描国际主要情绪调节研究中心(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赵鑫 周仁来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扫描国际主要情绪调节研究中心(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迎春 费纯;情绪调节提升劳动者深层扮演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汪芬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书写表达:情绪调节的良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丁卫红(作者单位:芜湖市体委业余体校);网球比赛重在情绪调节[N];安徽经济报;2005年
6 府谷县关工委办公室;“走基层、访民情、听民声”专访府谷县关工办[N];西部法制报;2012年
7 石阡县汤山中学 王胜刚;后进生心理矫正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0年
8 卢金增 刘云;“心理矫治”课开进劳教所[N];检察日报;2006年
9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李玲;帮老年人走出丧偶之痛[N];健康时报;2006年
10 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总指挥室干部 魏待征 陈保笏;低分培训压力的心理调试[N];人民公安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燕;情绪调节性别差异的脑网络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3 邱莉;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伟娜;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文海;青少年情绪调节的ERP和fMRI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蒲;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路涛;军人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春花;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唐文文;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及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允丽;父母的元情绪理念、4岁幼儿的抑制控制与其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6 谢宇;不同知觉水平下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基础及其性别差异[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丹;中职生日常情绪调节状况及其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李月秋;注意偏向的情绪调节功能及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6年
9 商妮;教育戏剧活动促进大班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10 齐娜娜;中小学生情绪调节问卷编制及其与元情绪的相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45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4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