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影响自我损耗的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17-08-30 02:16
本文关键词:葡萄糖影响自我损耗的作用机制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调控失败现象屡见不鲜。自我调控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体出现自我损耗状态。国内外学者进行大量关于克服自我损耗(包括预防和补偿)的实证研究。有学者发现,在执行自我调控任务前,摄入葡萄糖可以有效地降低自我损耗现象水平,提高自我调控表现。但是,也有学者发现,仅仅通过呈现葡萄糖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然而,有部分学者却无法重复上述两类实验,因此,他们认为葡萄糖给自我损耗带来的仅仅是“甜蜜的错觉”。鉴于上述研究的矛盾,本文在参考经典研究基础上,采用经典双任务研究范式,通过预实验和三个单因素实验,逐步揭示能量摄入、感受甜味、心理暗示影响自我损耗的内部作用机制。预实验目的:验证损耗操作(色词Stroop任务)及因变量任务(Go/Nogo任务)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随机选取58个福州市某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被试完成色词Stroop任务引起不同程度损耗状态,随后考察Go/Nogo任务操作成绩;结果:高损耗组的Go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的Nogo刺激的错误率显著大于低损耗组;但是,高损耗组和低损耗组在Go刺激的正确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损耗程度会影响后续任务的表现;在参考前人实验设计、E-prime程序基础上,本人编写的E-prime实验程序是有效可行的,可以作为后续实验的实验程序。实验一目的:考察提前摄入葡萄糖对自我损耗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随机选取60个福州市某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在执行预实验高损耗组实验程序前15分钟,请能量组被试饮用葡萄糖溶液,无能量组被试饮用安赛蜜溶液;结果:在Go刺激的反应时,能量组显著短于非能量组;在Nogo刺激的错误率,能量组显著小于非能量组;结论:生理能量(摄入葡萄糖)可以有效地降低自我损耗。实验二目的:考察提前感受甜味对自我损耗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随机选取58个福州市某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在执行预实验高损耗组实验程序前15分钟,请甜味组被试饮用安赛蜜溶液,非甜味组被试饮用纯净水;结果:在Go刺激的反应时,甜味组显著短于非甜味组;在Nogo刺激的错误率,甜味组显著小于非甜味组。结论:感受甜味可以有效地降低自我损耗。实验三目的:考察提前进行心理暗示对自我损耗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随机选取56个福州市某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执行预实验损耗组的实验程序之前,两组被试饮用纯净水,有心理暗示组被试接受心理暗示,非心理暗示组被试不接受能量心理暗示;结果:在Go刺激的反应时,暗示组显著短于非暗示组;在Nogo刺激的错误率,暗示组显著小于非暗示组;结论:心理能量暗示可以有效地降低自我损耗。总结论。萄糖影响自我损耗的内部机制可能是复杂的,不是单单因为的摄入葡糖糖后葡萄糖转化为能量(热量),而且葡萄糖具有甜味特性也可能发挥作用。葡萄糖本身是一个复杂综合的变量,它可能确实能够提供生理能量而进一步提供心理能量,也可能具有葡萄糖摄入或者葡萄糖呈现(葡萄糖漱口)启动的“能量隐喻”而引起一系列心理(脑)活动。也就是,葡萄糖影响自我损耗的内部机制可能既通过生理代谢机制(metabolic mechanism)也有神经(心理)机制(neural mechanism)的参与。
【关键词】:葡萄糖 自我损耗 能量 甜味 心理暗示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5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言11-12
- 1 文献综述12-20
- 1.1 自我损耗概念12
- 1.2 自我损耗能量模型12-13
- 1.3 自我损耗研究范式13-14
- 1.4 自我损耗的克服14-16
- 1.5 葡萄糖与自我损耗的关系16-19
- 1.6 心理暗示19-20
- 2 研究构思20-23
- 2.1 问题提出20-21
- 2.2 本研究拟解决问题及具体研究构思21
- 2.3 本研究创新之处21-23
- 3 实验设计23-36
- 3.1 预实验不同损耗水平下的Go/Nogo表现23-27
- 3.1.1 实验目的与假设23
- 3.1.2 方法23-26
- 3.1.3 实验结果26
- 3.1.4 讨论26-27
- 3.2 实验一能量摄入对自我损耗的预防作用27-30
- 3.2.1 实验目的与假设27
- 3.2.2 方法27-29
- 3.2.3 实验结果29
- 3.2.4 讨论29-30
- 3.3 实验二感受甜味对自我损耗的预防作用30-32
- 3.3.1 实验目的与假设30
- 3.3.2 方法30-31
- 3.3.3 实验结果31
- 3.3.4 讨论31-32
- 3.4 实验三心理暗示对自我损耗的预防作用32-34
- 3.4.1 实验目的与假设32-33
- 3.4.2 方法33
- 3.4.3 实验结果33-34
- 3.4.4 讨论34
- 3.5 总讨论34-36
- 4 结论与展望36-38
- 4.1 基本结论36
- 4.2 研究局限与展望36-38
- 参考文献38-42
- 附录 142-43
- 附录 243-44
- 附录 344-45
- 致谢45-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袁冬华;李晓东;;自我损耗:关于自我调控的一种能量模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杨双春;刘慧芳;王健;潘一;;国内外人工合成的非能量型甜味剂研究现状[J];食品工业;2013年04期
3 张力为;张连成;;自我损耗的控制:竞技运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J];体育科学;2013年06期
4 宋国萍,苗丹民,皇甫恩;睡眠缺失对额叶执行功能的影响[J];人类工效学;2004年03期
5 袁冬华;李晓东;;自我损耗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及其克服[J];心理科学;2012年03期
6 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5期
7 郑全全;徐沙;;自主支持对自我损耗的影响:活力对能量的补偿作用[J];应用心理学;2011年03期
8 董蕊;张力为;;榜样启动对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12年02期
9 董蕊;张力为;彭凯平;喻丰;柴方圆;;自我损耗研究方法述评[J];心理科学;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连成;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伟文;内隐情绪对自我损耗的影响[D];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756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5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