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自我同—性问卷编制及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老年人自我同—性问卷编制及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我同一性 老年人 日常环境控制感 身心健康
【摘要】:自我同一性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是针对老年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较少,缺乏本土化的研究根据。因此,本研究选取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老年人自我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编制《老年人自我同一性问卷》,并验证其信效度;随后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老年人自我同一性现状,以及老年人自我同一性与日常环境控制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最后,通过访谈研究,深入了解老年人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是问卷编制的研究。通过对老年人自我同一性内容的探索,以南京和铜陵两地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编制了适合中国老年人的自我同一性问卷。该问卷包括30个项目,6个维度,每个维度5题,题目采用1-6点的计分方法。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0,子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在0.693至0.875之间,问卷的重测信度也较好,说明该问卷稳定性较好,是可靠的心理测量工具。研究二是老年人自我同一性与日常环境控制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自我同一性、日常环境控制感、身心健康状态都较好。老年人自我同一性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状况、居住地区、工作类型和婚姻状况等人口学变量的显著影响。此外,老年人自我同一性、日常环境控制感、身心健康状态三者密切相关,日常环境控制感在老年人自我同一性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中有中介作用。研究三是老年人自我同一性的访谈研究。本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仍是成年晚期重要的发展任务。通过本研究发现,老年人自我同一性除了会受之前人生阶段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其他一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关系、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社会支持与资源等;内部因素主要有认知方式,如社会比较和归因方式等,应对方式,老化态度和自我价值感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老年人的自我同一性产生影响。本研究由于样本量和取样区域的限制,使得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和推广性有所局限。所以,未来对老年人自我同一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特别是有必要开展老年人自我同一性的追踪研究,以呈现老年人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发展机制和复杂规律性。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 老年人 日常环境控制感 身心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引言9-11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目的9-10
- 1.3 研究意义10-11
- 1.3.1 理论意义10
- 1.3.2 实践意义10-11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1-28
- 2.1 自我同一性的诞生背景11-12
- 2.2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及理论发展12-17
- 2.2.1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12-13
- 2.2.2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理论13-14
- 2.2.3 其他理论观点14-16
- 2.2.4 本研究对自我同一性的理解16-17
- 2.3 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现状17-21
- 2.3.1 自我同一性的测量17-18
- 2.3.2 青少年和大学生阶段自我同一性的研究18-19
- 2.3.3 成年期及其以后阶段自我同一性的研究19-21
- 2.4 老年人控制感、身心健康研究的文献综述21-25
- 2.4.1 老年人控制感的研究现状21-23
- 2.4.2 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研究现状23-25
- 2.5 问题提出25-26
- 2.6 研究内容及假设26-28
- 2.6.1 研究内容26
- 2.6.2 研究假设26-28
- 第三章 研究一:老年人自我同一性的问卷编制28-40
- 3.1 研究目的28
- 3.2 初始问卷的编制28-30
- 3.2.1 老年人自我同一性的定义28
- 3.2.2 初始问卷的维度建构28-29
- 3.2.3 问卷项目的编制29-30
- 3.3 问卷预测30-31
- 3.4 结果和分析31-38
- 3.4.1 项目分析31
- 3.4.2 探索性因素分析31-34
- 3.4.3 信度分析34
- 3.4.4 效度分析34-38
- 3.5 讨论38-39
- 3.5.1 老年人自我同一性问卷的维度39
- 3.5.2 老年人自我同一性问卷的信效度39
- 3.6 结论39-40
- 第四章 研究二:老年人自我同一性与日常环境控制感、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40-63
- 4.1 研究目的40
- 4.2 研究方法40-41
- 4.2.1 研究工具40-41
- 4.2.2 研究对象41
- 4.2.3 数据处理41
- 4.3 研究结果41-57
- 4.3.1 老年人自我同一性的现状与差异分析41-51
- 4.3.2 老年人自我同一性与日常环境控制感、身心健康的相关分析51-53
- 4.3.3 老年人自我同一性与日常环境控制感、身心健康的中介分析53-57
- 4.4 讨论57-62
- 4.4.1 老年人自我同一性现状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57-60
- 4.4.2 老年人自我同一性与日常环境控制感、身心健康的关系探讨60-62
- 4.5 结论62-63
- 第五章 研究三:老年人自我同一性的访谈研究63-77
- 5.1 研究目的63
- 5.2 研究方法63-64
- 5.2.1 访谈对象63
- 5.2.2 访谈提纲63-64
- 5.2.3 研究工具和转录64
- 5.2.4 访谈实施64
- 5.3 访谈结果分析64-73
- 5.3.1 参与访谈的老年受访者信息64-66
- 5.3.2 访谈内容的分析66-73
- 5.4 讨论73-76
- 5.4.1 本访谈研究的效度73
- 5.4.2 老年人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因素73-74
- 5.4.3 老年人自我同一性与之前人生发展阶段的关系74-76
- 5.5 结论76-77
- 第六章 总结论77-78
- 第七章 评价与展望78-81
- 7.1 研究评价78-79
- 7.1.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78
- 7.1.2 本研究的启示78-79
- 7.1.3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79
- 7.2 未来研究展望79-81
- 附录81-87
- 附录一:《老年人自我同一性问卷》项目评估问卷(样题)81-82
- 附录二:老年人自我同一性预测问卷(样题)82-83
- 附录三:正式施测问卷(样题)83-85
- 附录四:知情同意书85-86
- 附录五:访谈提纲86-87
- 参考文献87-94
- 致谢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郭金山,车文博;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3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吴婷婷;杨一平;;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Z1期
5 马兰;张兴红;;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Z1期
6 安秋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4期
7 张建平;刘强;;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及其解除[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8 宫贤平;林向英;;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12期
9 邢辉燕;王琳;张巧明;;毕业后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赵晓红;;国内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薇;;自我同一性状态范式的模型述评[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树青;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分离-个体化、人格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安秋玲;;青少年同伴认同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石莹;;自我同一性——概念和理论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树青;陈会昌;张光珍;;大学生分离-个体化、人格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孙大强;李军素;郑日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感关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陆敏;姚本先;姚本先;;研究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赵娟;;我国城乡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和发展的影响[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雁军;毕月花;罗桑平措;汪念念;;11-24岁藏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英永青;从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浅谈大学生自杀现象[N];山西青年报;2013年
2 申菏亮:主任编辑 秋 实:副编审;制造神秘是恶意的谎骗[N];大众科技报;2003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王斐;青少年在疾风骤雨中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付友;老师批评错了咋办[N];吉林日报;2005年
5 胡晓明 张玲;什么是真正的人格成长?[N];文汇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勾金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2 何静;大学工科新生自我同一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3 陈曼;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同伴依恋与自我同一性的特点及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力维;自我同一性对职业生涯决策过程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5年
5 刘县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孤独感、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6 李静静;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及其与心理弹性、班级环境的关系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7 胡敏洁;体育类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同一性危机发展现状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年
8 张扬;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李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团体辅导及其对成就动机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田璐敏;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作用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28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28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