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莱布尼茨的认知过程思想
本文关键词:论莱布尼茨的认知过程思想
【摘要】:莱布尼茨将认知看作是心灵特有的活动,心灵的认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心灵的认知首先需要感觉作为一种"机缘"促发认知的开始。在感觉和内在注意的共同作用下,微知觉不断地影像化,同时天赋观念不断地以潜在转化为现实,微知觉便实现了对认知的建构。进而心灵通过反省和推理将天赋观念从自身中"抽引"出来,最后通过统觉对认知的整合才使整个认知过程得以完成。莱布尼茨虽然承认感觉作为认知机缘的必要性,但他也认为感觉是有限的,认知的缘起需要感觉和注意作为双重来源,并且整个认知活动都是心灵自身的内在活动。这体现了他作为理性主义者尝试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他的认知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他为调和二者所作的努力。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 莱布尼茨 心灵 认知 感觉 微知觉 统觉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莱布尼茨科学与文化著作编译及研究”(14AZD115)
【分类号】:B842.1
【正文快照】: 对心灵的认知研究贯穿西方哲学史、甚至整个西方思想史的每个阶段,但从希腊到中世纪对心灵的认知研究很大程度上从属于灵魂学说,尤其是对理智灵魂或理性灵魂的研究。到了近代,笛卡尔对心灵的认知问题展开详细的论述,更为重要的是他先在培根那里发现了感觉的被动性,因而开始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陈晓和;;孙中山哲学性质若干问题辨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张小忠;;文体结构与《新科学》的史学思想[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4 杨丽;温恒福;;怀特海对17世纪实体哲学的批判[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5 沈文钦;;何谓“为学术而学术”——纯学术观的类型学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6 杨寿堪;从教与学的关系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刘啸霆;;莱布尼茨的世界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兼及文化权益与文化哲学的使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吴玉军;;共享式关系的建构与德性的提升——社群主义认同政治简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聂静港;;康德的知识来源论解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张伟明;;科学与艺术的感悟——从设计谈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汉生;;效用度量的新方法及其度量结果[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关玲子;;物理或神恩:自然的两种面孔——莱布尼茨自然观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朱新春;;批判性思维与科学发现——以莱布尼茨为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陈密容;;网络语言试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科雄;;公共服务:主观与客观之间[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余多星;;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思想及其哲学意蕴[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7 王臻;;逻辑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推动[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谭善明;;话语的碎片与秩序:福柯话语理论的修辞学解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7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9 周玉芝;凯尔森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菊;有限之无限[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李薇;试论欧洲启蒙运动中的“科学创新”概念[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杨文文;二十世纪初中国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念发展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振鲁;诠释学视域下柯林武德的问答逻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炜;海德格尔的技术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亚娟;论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理论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白杨;灵薄狱之变[D];西北大学;2011年
8 罗迪湘;论意思表示解释中私法自治的实现[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何雄就;“偶然”逻辑特性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张广;没有上帝的理性何以可能[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德智,李文潮;试论莱布尼茨的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的内在关联——对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一个重大问题的回应[J];哲学研究;2002年09期
2 H.波塞尔,燕宏远;莱布尼茨的和谐(杂多之统一)概念[J];世界哲学;2002年04期
3 段德智;中国当代莱布尼茨研究述介[J];哲学动态;2003年07期
4 陈乐民;从一滴水窥万象——莱布尼茨[J];博览群书;2004年11期
5 刘纲;;莱布尼茨:西方文化史中的“另类”[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6 张西平;;简论莱布尼茨《中国近事》的文化意义[J];世界哲学;2008年01期
7 杨静;;论莱布尼茨的科学院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少兵;;简评国内莱布尼茨研究的两本新著[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5期
9 李文潮;;莱布尼茨档案中的“中国文献”[J];现代哲学;2010年03期
10 桑靖宇;;莱布尼茨思想迷宫的探索——读段德智《莱布尼茨哲学研究》[J];哲学研究;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钢;;莱布尼茨与德国的现代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杨关玲子;;物理或神恩:自然的两种面孔——莱布尼茨自然观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朱新春;;批判性思维与科学发现——以莱布尼茨为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齐敬;;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唯意志论的批判[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2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3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4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5 本版辑文 晓慧;莱布尼茨及其哲学思想[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6 刘钢;莱布尼茨的思想与中国[N];学习时报;2007年
7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8 李文潮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莱布尼茨档案中的“中国文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任思蕴;莱布尼茨甚至可能超前于我们这个时代[N];文汇报;2013年
10 孙小礼;莱布尼茨挑起的一场争论[N];学习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静;论莱布尼茨的科学观[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俊;莱布尼茨物理学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2 熊思呐;莱布尼茨实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东升;论莱布尼茨的语言哲学思想[D];苏州大学;2009年
4 彭华;莱布尼茨对儒学与基督教神学的会通[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勇刚;现代思维方式的发端—莱布尼茨哲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孙怡;莱布尼茨真理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7 王露阳;论莱布尼茨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夏岩;探析莱布尼茨天赋观念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邓一平;浅论莱布尼茨认识论对经验论的吸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高薪;莱布尼茨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29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29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