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内隐幸福感及其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12:19

  本文关键词:内隐幸福感及其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内隐幸福感 外显幸福感 关系 独立


【摘要】:近年来,“幸福”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已有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数之不尽,但这些研究多采用外显的问卷测量法来进行,而这种自陈的报告法已被证明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如存在反应偏向和情境效应、被试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受到社会期许效应和主试控制倾向的影响等。因此,考虑从内隐社会认知的全新角度进一步探究幸福感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心理学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研究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运用实验法对幸福感展开研究,旨在探讨使用GNAT范式和EAST范式测量幸福感的可行性,并进一步结合外显问卷测量的结果加以比较,以期考察内隐和外显幸福感是否相互分离和独立的结构,从而为幸福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并丰富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在研究一中,采用GNAT范式,让92名被试分别对自我和他人两类概念词、幸福和不幸两类属性词作出按键反应。结果发现,内隐幸福感的GNAT效应显著,被试将自我与幸福词联结在一起的辨别力指数显著高于将其与不幸词联结在一起时,而被试将他人与幸福词联结在一起的辨别力指数却显著低于将其与不幸词联结在一起时。在研究二中,采用EAST范式,让92名被试仍对研究一中所述的两类概念词和属性词作出按键反应,具体词语不同于研究一。结果发现,被试将自我与幸福词联结在一起的反应时和错误率与跟不幸词相联结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无显著差异。被试将他人与幸福词相联结的反应时显著慢于跟不幸词相联结的反应时,而与幸福词相联结的错误率显著高于跟不幸词相联结的错误率。在研究三中,采用问卷法测量被试的外显幸福感,并根据三种外显幸福感的得分情况将被试分别分为高低两组,进一步比较高低组的内隐幸福感指标。结果发现,高生活满意度被试的GNAT内隐幸福感指标和EAST内隐幸福感指标均显著低于低生活满意度被试,高低情感平衡组其GNAT内隐幸福感指标和EAST内隐幸福感指标无显著差异,高低幸福感指数组其GNAT内隐幸福感指标的差异临界显著、EAST内隐幸福感指标差异不显著。从以上实验和问卷研究的结果出发,可以得出如下三条主要的结论:首先,使用GNAT范式测量内隐幸福感的结果表明GNAT效应显著,被试更容易将自身与幸福词联系起来,而将他人与不幸词联系起来。采用GNAT范式测量内隐幸福感具有可行性。其次,使用EAST范式测量内隐幸福感的结果表明EAST效应显著,被试更容易将他人与不幸词联系起来。采用EAST范式测量内隐幸福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但测量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和幸福感指数三项外显幸福感分数均与GNAT和EAST这两项内隐幸福感指标的变化方向不一致,内隐和外显幸福感极有可能是相互分离和独立的结构。
【关键词】:内隐幸福感 外显幸福感 关系 独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1 文献综述9-18
  • 1.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界定9
  • 1.2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9-11
  • 1.2.1 目标理论9-10
  • 1.2.2 比较理论10-11
  • 1.2.3 人格特质理论11
  • 1.2.4 动力平衡理论11
  • 1.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11-13
  • 1.3.1 单项自陈量表法12
  • 1.3.2 多项目自陈量表法12-13
  • 1.3.3 其他测量方式13
  • 1.4 幸福感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13-18
  • 1.4.1 幸福感研究的局限性13-14
  • 1.4.2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14-15
  • 1.4.3 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的幸福感——内隐幸福感15-18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18-19
  • 3 研究一:内隐幸福感的测——GNAT范式19-22
  • 3.1 实验目的19
  • 3.2 实验假设19
  • 3.3 实验方法19-20
  • 3.3.1 被试19
  • 3.3.2 材料19-20
  • 3.3.3 程序20
  • 3.3.4 数据分析20
  • 3.4 结果与分析20-22
  • 4 研究二:内隐幸福感的测量——EAST范式22-25
  • 4.1 实验目的22
  • 4.2 实验假设22
  • 4.3 实验方法22-23
  • 4.3.1 被试22
  • 4.3.2 材料22
  • 4.3.3 程序22-23
  • 4.4 结果与分析23-25
  • 5 研究三:内隐和外显幸福感关系的研究25-28
  • 5.1 实验目的25
  • 5.2 实验假设25
  • 5.3 实验方法25-26
  • 5.3.1 被试25
  • 5.3.2 工具25-26
  • 5.3.3 程序26
  • 5.4 结果与分析26-28
  • 5.4.1 内隐和外显幸福感的描述统计26
  • 5.4.2 高低外显幸福感组的内隐幸福感差异分析26-28
  • 6 讨论28-32
  • 6.1 内隐幸福感的特点28-29
  • 6.2 内隐幸福感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29-32
  • 6.2.1 双重记忆系统30
  • 6.2.2 双重态度模型30-31
  • 6.2.3 认知—经验性自我理论31
  • 6.2.4 双重分离过程的神经机制31-32
  • 7 结论和展望32-33
  • 7.1 研究结论32
  • 7.2 创新、不足与展望32-33
  • 8 参考文献33-37
  • 附录37-39
  • 致谢39-41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祚山;高俊杰;;大学生学习幸福感的内隐观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2 黄俊伟;钟毅平;;大学生气质类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初探[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邢占军;;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1年01期

4 王磊;郑雪;;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4期

5 邢占军,金瑜;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6 郑全全;耿晓伟;;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3期

7 赵志裕;邹智敏;林升栋;;文化与社会赞许反应:社会个人互动的观点[J];心理学报;2010年01期

8 张珂;张大均;;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J];心理学探新;2009年04期

9 黄希庭;李继波;刘杰;;城市幸福指数之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刘杰;李继波;黄希庭;;城市幸福指数问卷的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玉奇;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耿晓伟;自尊、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卢慧;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内隐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4 席伟光;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和本科生内隐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姚斌;内隐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对情绪加工影响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37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37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0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