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中学教师创造力内隐观跨文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德中学教师创造力内隐观跨文化研究
【摘要】:采用形容词核查表对465位中德两国中学教师关于创造性学生核心特征的内隐观特点进行考察,探讨其是否具有领域特殊性。得到以下结论:中德教师创造力内隐观既存在所有社会人共享的普遍核心特征,也存在自身领域的独特性。中国教师更倾向于将集体主义、幽默感、符合道德成分的"合作性"看作是创造性学生的特征,而德国教师更倾向于将艺术性、个人主义看作是创造性学生的特征。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
【关键词】: 中德教师 创造力内隐观 比较
【分类号】:B848
【正文快照】: 1问题提出Sternberg等人(Sternberg,Conway,Ketron,1981)率先对智力内隐理论进行研究。他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们拥有关于智力、创造力、智慧的系统的内隐理论,且能用这些理论准确评估自己和他人。Sternberg(1985)将创造力理论分为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外显理论是由心理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志一,朱海燕,张锋;不同创造性倾向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2 杨治良,蔡华俭,符起俊;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心理科学;2001年06期
3 黄四林,林崇德,王益文;创造力内隐理论研究:源起与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建芳;;我国三十年来外国人才研究史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申继亮;邹君;王立娜;;中小学教师关于创造性学生特征的内隐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何娟;张柏宁;阳浩;;有关创造性的研究综述——创造性的分类及其研究方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4 宋慧俐;栗玉波;李文婧;;创造力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骆一,阮昆良,刘敏;大学生创造性人才观及相关因素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于淼;罗玲玲;赵日;;机关公务员创造力调查与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朱艳华;曹枫林;李玉丽;;农村青少年儿童期创伤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12期
8 贾绪计;林崇德;;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周治金;杨文娇;赵晓川;;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10 王琪;;年级差异与影响日语学习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翟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德辉;多层面组织创造力模型的探索[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吴淑芳;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玉花;城乡中小学教师关于学生创造性的内隐观及教学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申娟;高创造性管理者特征模型的建立及测查问卷的研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志广;道德原型观的调查及其内隐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陈俊;归因理论视角下创造力内隐观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韩海燕;高中生人格特质、成就动机与创造性倾向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尚慧馨;关于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认识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严晓瑜;外语学习内隐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夏少萍;大学生技术创造力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董海涛;成年人智慧的隐含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郑显亮;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蔡华俭,符起俊,桑标,许静;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Ⅰ)——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心理科学;2001年01期
3 蔡华俭,符起俊,桑标,秦启庚;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Ⅱ)——关于影响创造性的因素[J];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4 杨治良,蔡华俭,符起俊;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心理科学;2001年06期
5 岳晓东;两岸四地大学生对创造力特征及创造力 人才的认知调查[J];心理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小园;王希华;;中学教师心理素质问卷的编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姚三巧,王广荣,白玉萍,金玉兰,卢遥,范雪云;职业紧张对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2年05期
3 詹浩波;营造良好的心育环境 构建中学教师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24期
4 丘碧群;;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5期
5 周芹;教师与学生,谁的心理更健康?——从中学生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比较中引发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6 马艳云,郑众;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10期
7 于靖;中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11期
8 杜海平;中学教师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绍兴市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5年02期
9 郭雪萍;冯超;张红雷;;不同民族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姚惜呜;中学教师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几个事例的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贤平;王惠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舒敏熠;;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心理健康[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陈树林;;中学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谢员;;中学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对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效果的调节作用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邹开敏;;中学教师工作倦怠与自我效能和性格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贾晓波;陈凤荣;;中学教师工作特征与工作倦怠的结构模型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唐昕辉;卢家楣;;中学教师工作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尹忠泽;;中学教师原因不确定感及其对教学效能感、焦虑影响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马艳云;郑众;;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马雅菊;;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潘玉娇;巧用“夫妻训” 讲求“同理心”[N];江苏教育报;2010年
2 记者 李靖;非典患者:最大“后遗症”是被歧视[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记者 朱建军 通讯员 何伟 天津第十七中学教师 郭宏;“心理关怀”让失足学生重返校园[N];检察日报;2008年
4 记者 王庆国;别像风筝一线牵[N];齐齐哈尔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车轮;心理咨询师培训 有市场 山寨多[N];黑龙江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桂梅;广州市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的编制及应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唐昕辉;中学教师工作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福冇;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若干因素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杨海荣;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马雅菊;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世魁;中学教师时间管理倾向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程梅;昆明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及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敏芳;中学教师工作家庭关系问卷编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9 植凤英;贵州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晓;中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类型及违背效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42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42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