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亲的敏感性到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内部工作模式的桥梁作用
本文关键词:从母亲的敏感性到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内部工作模式的桥梁作用
【摘要】:采用视觉习惯化实验程序、陌生情境技术及母亲行为Q分类方法对41名14个月的学步儿及其母亲进行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学步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依恋类型以及母亲在母婴互动中的敏感性的评估。结果发现:(1)不安全型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对他们痛苦的信号是无回应的。(2)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是无回应的。(3)潜类别分析的结果发现母亲敏感性影响学步儿依恋行为的2种关系模式:类别1,以孩子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更容易形成看护者是有回应的预期,持这种预期的学步儿在陌生情境程序中表现出安全依恋行为;类别2,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养育出的学步儿更容易对看护者形成无回应的预期,并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不安全依恋行为。研究表明:内部工作模式在母亲的敏感性和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之间起着重要的内部机制作用——母亲的敏感性行为的累积促进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关于母亲的预期,这种预期又进一步引导着学步儿的依恋行为。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学步儿 依恋 内部工作模式 母亲敏感性
【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JYB009) 教育部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XLX022,10YJCXLX031) 2010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项目(PHR201008060)资助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1前言个体人格的发展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与互动对象建立各种关系而逐步完成。在这些关系背景中婴幼儿发展出了自己是谁、其他人是谁以及如何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最早的理解。由于其独一无二的、广泛的、潜在持续的影响力,母婴依恋关系成为了关系网络的中心(Thompson,2006/20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尤瑾;郭永玉;;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年01期
3 王争艳,刘迎泽,杨叶;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4 纪林芹;张文新;;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个体定向的理论与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敏;;老年人锻炼依恋的特点与其锻炼坚持性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2 李萍;;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梁堂华;易波;海鹰;尚晓玉;;婴幼儿依恋行为背后的心理安全需求[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梁堂华;易波;海鹰;;婴幼儿依恋行为背后的心理安全需求[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5 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张智;陈海峗;王永杰;马瑜;李娜;付慧慧;;未成年男犯人际信任与家庭环境的调查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年06期
7 钟鑫琪,刘建安,李秀红;婴儿与母亲的交往及依恋[J];华南预防医学;2004年01期
8 张智;;紊乱型婴儿的依恋特性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9 蒋玉梅;王亚琨;罗婷婷;徐亮;张进辅;;大学生父亲依恋状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年04期
10 李斯;;基于安全性的婴幼儿家电造型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3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亮;张文新;纪林芹;陈光辉;魏星;常淑敏;;童年中晚期攻击的发展轨迹和性别差异:基于母亲报告的分析[J];心理学报;2011年06期
2 纪林芹;陈亮;徐夫真;赵守盈;张文新;;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纵向分析[J];心理学报;2011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亮;段春媛;;依恋研究述评[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王争艳;王军英;;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与亲子沟通之关系探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左恩玲;;依恋研究的综述[J];才智;2009年34期
4 王争艳,刘迎泽,杨叶;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5 段春媛;马小亮;;依恋理论对调节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6 林云强;张福娟;;自闭症儿童依恋及其与功能领域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10年02期
7 侯雪薇;;儿童依恋的研究新进展[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侯静,陈会昌;依恋研究方法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9 于海琴,周宗奎;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4期
10 杨丽珠,董光恒;西方对影响幼儿良心发展因素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叶;王争艳;;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社会认知研究的理论演进[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陈国法;朱伟;王催春;;大学生成人依恋现状及其理论的应用[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郑雨茹;厦门口岸全面试行电子通关[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2 记者 侯玉 通讯员 乔世清;辽宁检验检疫局 大通关提速工程全面启动[N];国际商报;2003年
3 见习记者 赵亮 记者 董娜;党政机关办公中心将扩建[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艳华;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青;母亲敏感性与不同依恋类型婴儿内部工作模式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洪雨;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其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小群;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全凤兰;论早期亲子依恋模式的心理病理学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5 尚秀华;青少年依恋、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洪佩佩;2-4岁幼儿依恋问卷的编制和依恋安全性的测量[D];浙江大学;2008年
7 迟兆艳;改善母亲看护行为以提高流动家庭母婴依恋质量的干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娟;不同依恋风格大学生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及其教育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丹;3~5岁幼儿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吴英;应激状态下成人依恋对恋人的认知加工作业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83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83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