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需要克服的几个误区

发布时间:2018-05-28 10:01

  本文选题:经济新常态 + 经济增长 ; 参考:《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摘要】:经济学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推动力的理论解释,即经济增长。从西方政治经济学诞生之始,以威廉·配第、约翰·洛克以及大卫·休谟等为代表的早期思想家,就在各自的著作中对经济增长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探讨。自亚当·斯密始,经济增长正式成为各个经济流派、不同经济学者所醉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从凯恩斯主义到新凯恩斯学派,从奥地利学派到新自由主义,亚当·斯密、马尔萨斯、萨伊、西斯蒙第、边沁、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门格尔、哈耶克、马歇尔、凯恩斯、熊彼得、斯拉法等等,一个又一个思想家在研究经济增长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发展到当代,"经济学科学的中心问题不再是解释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市场化社会如何运作,而是解释理性行为人如何在其他个人遵循与自己类似行为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在交易中作出选择"(荣卡格利亚),也就是说,经济学理论开始从一般到具体、由规则至行为进行演进。由此也使得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从一般的、静止的、微观的分析,转向动态的、综合的、人性的社会整体分析。经济增长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最主要组成,也是各国最为关注的社会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从方式、速度、内容以及性质等方面,都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同解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新常态的命题之后,关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就成为学界、实务界以及其他社会群体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变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阵痛等,都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本期经济新常态专题,特别获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独家授权,在纸面媒体发表林毅夫、姚洋、周其仁、宋国青、卢锋等教授的真知灼见,同时也有王小鲁、魏加宁等著名专家的独特见解。我们谈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是基于中国国情,结合理论发展做出的有针对性的判断。如林毅夫教授提出,中国经济仍然存在十几年年均8%的增长潜力,由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克服存在的种种误区。姚洋教授认为,新常态下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创新思维运用于制造业。简单来说,走德国式创新之路,抓住可能的新科技革命的机会,推动中国制造业步入世界前端。周其仁教授提出,要用创新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而创新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魏加宁教授提出,中国经济存在三种可能的预期,而要实现新常态下的经济长期增长,抓紧时间进行改革是不二法门。王小鲁教授提出,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解决失衡有助于推动经济长期内的增长。卢峰教授提出,"一带一路"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然产物,将对全球治理产生积极意义。宋国青教授分析了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认为将会有7%以上的增长率。本次专题由各位专家学者在中国宏观经济(上海)论坛、深化改革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论坛以及全球创新论坛的发言组成,非常感谢上述论坛组织方对本次专题研究的支持。各位专家的观点并不代表本刊的观点,本组文章版权归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我们希望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解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讨论参与到本栏目中来。
[Abstract]:The most attractive place in economics lies in its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 country, a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etus for social progress, namely,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 political economy, the early thinkers represented by William Petty, John Locke and David Hume were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r more in their respective writings. From the beginning of Adam Smith, economic growth has officially become one of the core issues of various economic schools and different economists, from classical economics to neoclassical economics, from Keynes to new Keynes school, from the Austria school to Neo liberalism, Adam Simy, Malthus, Sai, and West. Simon, Bentham, David Ricardo, John Muller, John Muller, gurger, Hayek, Marshall, Keynes, bear Peter, Sraffa and so on, one more thinker left solid footprints on the path to economic growth. How to operate, but to explain how the rational actor makes a choice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case of other individuals following the rules of their own behavior "(honchi), that is to say,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begins from general to concrete, from rules to behavior. This makes the study of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general, The economic growth determines a n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nation'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indicators of all countri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come from the aspects of mode, speed, content and nature. Profoun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resulting in a number of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fter the proposition of the new normal state of the economy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2014, the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 has become a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practical and other social groups, especially in the new normal state. The slowdown i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pai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quire us to study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from the strategic height and from the reality of the Chinese society. The new normal topic of the current economy is specially authorized by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Yifu Lin, Yao Yang, and Zhou Qiren are published in the paper media. Song Guoqing, Lu Feng and other professors' insight, as well as the unique views of famous experts such as Wang Xiaolu and Wei garning. We talk about the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 which i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China an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For example, Professor Yifu Lin still has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8% in more than ten years. Professor Yao Yang believes tha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now under the new normal is that innovative thinking is used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 simple way, we take the road of German innovation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possibl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o push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o the front end of the world. Professor Zhou Qiren proposed that it should be used. Innovating to deal with the pressure of the economic downturn and innovation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the society. Professor Wei garning proposed that China's economy has three possible expectations, but to realize th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 it is not the second way to grasp the time to reform. Professor Wang Xiaolu proposed tha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economic downlink under the new normal is the Chinese economic knot. To solve the unbalance of structure, imbalance will help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ong term. The Professor Lu Feng, "The Belt and Road"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new normal Chinese economic rise, will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global governance. Professor Song Guoqing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2015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re will be a growth rate of over 7% this topic by the.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Forum on China's macro economy (Shanghai), the Forum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China's economic long-term development forum and the global innovation forum, are very grateful for the support of the forum organized by the aforementioned forum. The views of the experts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journal. The copyright of this group is attributed to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Peking University. Academics, we hope that through the brilliant interpretation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we will play a role in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ttract more discussions to participate in this colum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分类号】:F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茅欣;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6期

2 贺力平;20世纪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1期

3 王荣阁;经济增长模式研究的重大收获——读《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经济经纬;2000年05期

4 孙波;1978—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0年02期

5 周绍朋;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04期

6 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省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直接启动消费需求是我省下一步扩大内需政策的基本取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高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J];技术经济;2000年03期

8 李宗福;收债:促进港口经济增长的一个支点[J];交通财会;2000年02期

9 于秀媛;教育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J];辽宁经济;2000年10期

10 吴盛汉;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J];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美经济增长放缓 对中国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王振华;美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构成危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陈泰锋;全球经济增长潜藏风险 人口问题威胁世界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俄欧亚所 张中华;俄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2005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趋缓[N];国际商报;2004年

8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杰夫·马德里克;经济为什么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全国30省区市经济增长比较[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7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46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946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b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