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8-11-04 13:13
【摘要】: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见证了粤港澳经济合作举世瞩目的成就。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关系由早期单一的"前店后厂"跨地域分工模式向"厂店结合"等多种模式并举演变,实现了地域范围的延展与合作内涵的丰富。进入21世纪后,香港经济转型的同时面临广东省服务业崛起的挑战,粤港澳三地通过基础设施的对接与优化不断争夺腹地,以突破土地资源的束缚实现经济发展空间的拓展;"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背景之下,金融业合作可能成为粤港澳经济合作第三阶段的发展重点。在经济关系转变的同时,粤港澳的空间格局亦由"小集聚、大分散"逐步转向"小分散、大集聚"。分析粤港澳未来经济关系的走向,认为粤港澳区域合作将从分散发展走向边界突破,从宜居湾区走向世界级湾区,从中心—腹地走向枢纽—网络,最终实现对经济关系转变的空间回应。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past 40 years witnessed the achievements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economic relations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have evolved from the early single cross-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model of "former shop after factory" to "combination of factory and shop", which has realized the extension of regional scope and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cooperation.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is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the rising of service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whil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Hong Kong,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rise of service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Belt and Road" and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financial cooperation may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hird stage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At the same tim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changed from "small agglomeration, large dispersion" to "small dispersion, big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 of the futur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will move from decentralized development to border breakthrough, from livable Bay to world-class Bay, from center to hinterland to hub and network. Finally, the spatial response to the change of economic relations is realized.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111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7lgy39)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道村,肖翠松;论中西封建时代城乡经济关系的不同性质[J];人文杂志;2003年02期

2 江瑞平;论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新阶段[J];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孙晓青;对发展中德经济关系的思考[J];德国研究;2004年04期

4 秦红卫,胡瑞涛;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经济关系的政治化:表现、成因及启示——以苏联对华经援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罗英杰;俄罗斯与欧盟的经济关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宋磊;;中日经济关系的制度环境与技术基础[J];日本学刊;2005年06期

7 盛晓白;中日经济关系的转折点[J];现代日本经济;2005年01期

8 宋燕;牛冲槐;白建新;;浅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协调的几个经济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6期

9 张艳;;试论中印经济关系的政治化[J];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02期

10 崔万田;战岐林;;“政冷”视野下的中日经济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小广;港美经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敏(Isaac Ibrahim);中国和非洲的经济关系对加纳经济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盈;21世纪初中国与老挝经济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邢素健;冷战后中加经济关系中的日本因素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年

4 尹彬彬;美菲经济关系对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1946-1980)[D];湘潭大学;2014年

5 张若婵;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结构性特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戴俊杰;二战后日美经济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D];青岛大学;2007年

7 温建中;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日经济关系[D];吉林大学;2008年

8 赫英;论中国与南非建交以来经济关系之发展[D];外交学院;2011年

9 阿依(Alvin Tamba);中国·利比里亚的经济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于沆;21世纪初中国与赞比亚经济关系的发展与挑战[D];外交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3099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23099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b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