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中主要能源合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蒙中主要能源合作研究
【摘要】:蒙中政治关系逐渐增强,两国高层互动增加明显,这对于蒙中两国的能源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中国是蒙古国重要的贸易国家之一,由于蒙古国工业基础薄弱,很多社会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农业产品、日化消费品等都需要进口,与中国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从国际贸易来讲,蒙古国与中国也具备一定贸易优势,具体表现在蒙古国能源储备丰富,尤其是煤炭、天然气、石油、电力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人口较少,可以说能源出口是蒙古国最重要的贸易种类。中国日渐增长的经济发展需要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来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尽管蒙古国能源对于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蒙古国与中国贸易过程中还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蒙中在主要能源合作过程中还存在如煤炭运输、天然气、石油价格方面问题,而这些问题应该引起蒙中双方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能源合作已经成为现代蒙中经济合作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关于蒙中能源合作的理论研究较多,但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研究模型,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论述蒙中主要能源合作研究论题的目的与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蒙中主要合作的方式及模式,针对合作内容进行概述,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能源资源,合作形式上通过金融合作模式来衍生更多合作方式。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蒙中主要能源合作的优势所在,分别从地缘优势、政治基础、文化背景三个方面引入话题,还有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也逐渐促进蒙中能源合作。尽管蒙中能源合作的优势比较多,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中第四部分就是在分了蒙中主要能源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蒙中能源战略并不相同,而且在蒙古国的外商投资环境还有待改善,需要政府重视投资环境的建设。最后在分析蒙中能源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改善蒙中主要能源发展的对策,更进一步促进蒙中主要能源贸易发展,具体措施上继续加强经济政治交流、大力发展蒙中之间运输通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蒙中共同的投融资合作战略是符合两国核心利益。
【关键词】:蒙中主要能源 煤炭贸易 油气合作 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2;F43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9-10
- 1.1.1 研究的背景9-10
- 1.1.2 问题的提出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11
- 1.2.2 研究意义11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11-14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13-14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4-15
- 第2章 蒙中主要能源合作内容和特点15-21
- 2.1 引言15
- 2.2 蒙中主要能源合作内容15-18
- 2.2.1 煤炭资源开发合作15-16
- 2.2.2 石油天然气开发合作16-17
- 2.2.3 电力开发合作17-18
- 2.3 蒙中主要能源合作特点18-20
- 2.3.1 蒙中能源互补性18
- 2.3.2 中国加强对蒙古国能源投资18-20
- 2.4 本章小结20-21
- 第3章 蒙中主要能源合作有力条件21-28
- 3.1 引言21
- 3.2 地缘优势21-22
- 3.3 文化背景优势22-23
- 3.3.1 语言优势22
- 3.3.2 蒙中俄形成共同的文化长廊22-23
- 3.4 蒙中国家战略合作基础稳中有升23-26
- 3.4.1 蒙中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3-24
- 3.4.2 中国对蒙古国投资和贸易迅猛提升24-26
- 3.5 “一带一路”促进蒙中能源合作发展26-27
- 3.6 本章小结27-28
- 第4章 蒙中主要能源合作不利条件28-34
- 4.1 引言28
- 4.2 蒙中政治合作不稳定28-29
- 4.2.1 与中国政治交流还不够深入28
- 4.2.2 蒙古国对中国能源策略缺乏连续性28-29
- 4.3 蒙古国投资环境不够完善29-33
- 4.3.1 石油行业蒙古国政策变化较大29-30
- 4.3.2 矿业开发基础设施落后30-32
- 4.3.3 生产环境恶劣32
- 4.3.4 石油、天然气能源开采区地权混乱32-33
- 4.4 本章小结33-34
- 第5章 蒙中主要能源合作对策34-39
- 5.1 引言34
- 5.2 继续加强蒙中经济政治交流34-36
- 5.2.1 加强蒙中两国能源基础交流合作34
- 5.2.2 加强蒙中两国能源开采技术方面合作34-36
- 5.3 改善蒙中能源合作当中蒙古国投资环境36-37
- 5.3.1 深化蒙中两国基础设施建设合作36
- 5.3.2 改善蒙古国政治制度环境36-37
- 5.4 注重对蒙中能源合作当中开采地环境保护37
- 5.5 加强蒙中全球电网战略合作37-38
- 5.6 本章小结38-39
- 结论39-41
- 参考文献41-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能源出现相对过剩格局[J];能源工程;2001年03期
2 ;原指标“过时”中国2005能源生产目标上调20%[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陈甲斌;我国能源与环境的对立状况及化解策略[J];可再生能源;2004年03期
4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J];西部资源;2005年05期
5 路锦程;黄峥;;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探讨[J];建筑节能;2007年05期
6 田中华;陈卫理;;广东能源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0年08期
7 邓郁松;;能源发展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J];中国石油石化;2011年02期
8 李文义;;能源转型发展必须先转变思想[J];能源与节能;2011年02期
9 吴开尧;朱启贵;;能源卫星核算体系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刘铁男;;中欧能源合作前景广阔[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谭江琦;切实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生产和供应[N];四川日报;2006年
2 ;中国报业蓝海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周年庆典发言摘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记者 汤一原;国家能源局来京调研能源工作[N];北京日报;2013年
4 BP集团首席科学家 魏艾伦(Ellen D.Williams)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顾虹;资源局限性改变能源生产方式[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郭阳;我市能源生产产品实现稳步增长[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陆志明;中印联手催生泛亚能源合作新格局[N];东方早报;2005年
7 清大;“多层综合替代”解能源之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记者 陆彩荣;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N];光明日报;2001年
9 胡跃龙;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研究部署今明两年能源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雪梅;西部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多尔日耶夫·阿尔卡吉(Dorzhiev Arkady);中俄能源产业合作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6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金胤静(Kim Yoon Jung);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巧;试论中国与印尼的能源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晋;某高新区清洁能源应用规划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夏婷;技术创新与能源回弹效应之探讨[D];暨南大学;2015年
4 谭玉华;个体为本的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仿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姚巧玉;基于技术进步的我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6 乐无穹;中国分行业、分区域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汪玲玲;我国进口石油资源流动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侯强;乌克兰危机与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王菲;江苏省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能源需求情景预测[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10 奥克桑娜;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42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842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