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鄂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分布、形态与规模略论
本文关键词:清代鄂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分布、形态与规模略论
【摘要】:区域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一定数量不同形态、规模的城市,围绕中心城市组合成彼此联系密切的城市群体,其形成和发展是历史动态与静态环境有机结合的过程,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清代是鄂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沿长江、清江及其支流河谷地带分布的格局,并与微观地貌有机结合演化出不同形态和内部功能结构,进而形成富有民族山区特征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
【关键词】: 清代 鄂西南城市 形态与规模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研究”(项目编号:13BZS075) 重庆市社科重大委托项目“抗战大后方与川渝城市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0-ZDZX04)成果
【分类号】:K249
【正文快照】: 任何城市都是一定时空的地理实体,它所依托的“‘精神’进行表演的地理环境”,〔1〕从总体上促进或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并从居住其间的人们那里得到它们的特性,〔2〕进而塑造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和规模。鄂西南民族地区1地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山险人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圣钟,吴宏岐;明清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04期
2 刘孝瑜;柏贵喜;;鄂西土家族地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趋势[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肇磊;;清代鄂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基本特点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2 管彦波;李凤林;;西南民族乡土传统中的水文生态知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11期
3 朱圣钟;明清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民族的分布与变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王玉;;鄂西特定历史文化特征——咸丰唐崖土司王城[J];华中建筑;2009年01期
5 浦欣成;王竹;;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国内聚落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12年11期
6 许宗友;韩二帅;;元朝对鄂西南民族地区的统治及其影响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7 龚义龙;;三峡地区的区域差异与前清移民高潮在各区域的梯次出现[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2年01期
8 宋晓英;李仁杰;傅学庆;张军海;;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15年03期
9 朱圣钟;明清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民族的分布与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1期
10 朱圣钟;鄂西南民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J];中国农史;200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浦欣成;传统乡村聚落二维平面整体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乌敦;近代绥远地区城镇体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斯琴朝克图;近百年来扎鲁特旗聚落变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龚义龙;人口迁入与经济变迁[D];四川大学;2007年
3 张兆学;抗战时期新县制下的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控制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4 刘灵坪;明清以来滇池南缘地区的乡村聚落与人地关系[D];复旦大学;2010年
5 张芳;明清时期辽东半岛城镇体系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李琴芳;清代以降吕梁山东缘地区乡村聚落地理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刚;;西南民族地区毒品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关怀——评秦和平著《西南民族地区的毒品危害及其对策》[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2期
2 许正伟;孟宪平;;西南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建设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11期
3 程昭星;试论清代中央政权对西南民族地区实行的政治改革及其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12期
4 张英;武汉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对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的影响[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傅安辉;西南民族地区放蛊传说透视[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刘淑红;;论明代民族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践效果——基于西南民族地区儒学教育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6期
7 肖迎;西南民族地区统一格局的形成与发展[J];思想战线;1999年05期
8 朱圣钟,吴宏岐;明清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04期
9 刘孝蓉;胡明扬;王建英;;西南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的价值特征及其活态保护研究[J];农业考古;2012年06期
10 廖伯琴;;中国西南民族传统“笮桥”技术的发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西南民族大学 雁行;展现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之独特魅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娄贵品;不远万里,为谋团结[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张序;西南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应慎对少数民族宗教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 李培春;加快西南农村医学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04年
5 罗布江村 陈玉屏;用“和合偕习”精神建校育人[N];人民日报;2004年
6 杨筑慧;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外流引发的婚俗变迁[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刘志扬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对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系统呈现[N];中国民族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裕鸿;对外贸易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万红;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市场的起源与历史形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孟小军;断裂与链接[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学伟;西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虚假表演”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邓蓉;西南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姜宝华;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 苏慧;西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文化品格弱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常静;中印贸易发展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影响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王延霞;西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李俸龙;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旱灾调适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8 韩永彩;广西沿海港口与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01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00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