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际家—国政权体系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7-10-18 21:48
本文关键词:春秋战国之际家—国政权体系的演变
【摘要】:周公大规模封建亲戚以藩屏王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不同于夏商时期松散方国联盟的封建领主制王朝。以授土授民为特点的宗法分封的普遍施行,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在宗法血缘纽带基础之上建立起新的关系:周天子作为天下之“大宗”,居于分封制政权体系的顶端;各国诸侯则以“小宗”的身份世代占有封国,代表天子治理周王朝的各个政区。这一重大的政治变革,无疑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我国先秦时期国家形态上的一次跃进。此后,宗法分封制度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从西周晚期开始,各国诸侯通过对自己的子弟功臣实行再分封,建立起一整套家—国政权体系,从而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解决了领土扩大、人口增殖和单级政权结构之间的矛盾,完善了宗法分封制政权体系。然而就在家—国政权体系普遍确立后不久,随着时代背景的急剧变化,宗法分封制政权体系自身积累多年的各种内外矛盾日益凸现,并最终累加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于是无论诸侯国公室还是卿大夫私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相继进行了各种旨在限制分封势力、加强君主集权的尝试。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在众多相关因素形成的强大合力推动之下,宗法分封制终于土崩瓦解。与此同时,古代政治制度史在空前剧烈的社会动荡之中翻开了新的一页:以君主集权为特点的新型国家政权体系的确立。这就是我国先秦时期国家形态的第二次跃进。此后二千年间,中国的政治制度就一直沿着君主集权的轨道发展。
【关键词】:家 国 宗法分封 君主集权 家-国政权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25
【目录】:
- 引言5-13
- 第一章 家—国政权体系的确立13-18
- 第一节 “天子建国”13-14
- 第二节 王朝卿士的采邑14-15
- 第三节 “诸侯立家”与“卿置贰室”15-16
- 第四节 确立家—国政权体系的意义16-18
- 第二章 家—国政权体系的动摇18-43
- 第一节 动摇的原因18-37
- 一、家—国政权体系动摇的内因—强枝弱干的潜在趋势20-26
- 二、家—国政权体系动摇的外因—经济基础的变动、政治制度的变化、普遍存在的长期内外战争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崛起26-37
- 第二节 动摇的表现37-43
- 一、周政下移37-39
- 二、公室加强君主集权的策略39-41
- 三、卿大夫推动集权体制的建立41-43
- 第三章 家—国政权体系的终结43-48
- 第一节 各国旨在加强君权的变法43-45
- 第二节 战国时代的分封45-47
- 第三节 新型家—国关系的确立47-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2
- 声明52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晓伟;《左传》外交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57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0573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