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
发布时间:2017-10-19 00:20
本文关键词: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
【摘要】:“牡丹”自古就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有关牡丹的诗文、绘画、传说、习俗等数不胜数,流传至今,成为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当前,文化要素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渐凸显,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国一些地区也逐渐开发牡丹文化,使之成为城市市容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特色因子。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有关牡丹历史的研究还存在一定欠缺,基于此,本文拟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借鉴生物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人工栽培牡丹之始的唐代牡丹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和探讨,以期为我国牡丹文化溯源,并为当前牡丹花卉业的进一步发展做一些基础工作。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牡丹起源考证。这部分主要考证了野生牡丹与人工栽培牡丹文字记载之始的问题。认为野生牡丹早在汉代甚或更早就已用于医学,人工栽培牡丹作为观赏花卉,则是从唐代前期开始。 第二章:唐代长安城牡丹的传播与分布。唐代牡丹的栽培中心在长安。牡丹由武则天引种宫苑以后,在长安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推广种植热潮,牡丹的分布范围也迅速由宫苑波及高级寺观、达官贵人宅第,最后及至一般士人家中。牡丹迅速融入了长安文化,人们种牡丹、赏牡丹、赞牡丹,并赋予牡丹以美好的象征意义,掀起了牡丹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第三章:唐五代时期其他地区牡丹的分布。唐代除长安外,洛阳、杭州、九江、成都等地亦有牡丹的零星分布。这些地区的牡丹或直接从京城移植过去,或辗转从它地购置,可算是京城牡丹文化的辐射区。在这些地区,牡丹多分布在当地的高官显贵之家或小国的宫苑之中,民间是很少见到的,所以很难形成像长安那样的牡丹热潮。这些地方牡丹的分布奠定了以后全国牡丹的发展趋势。宋代以后,围绕着这些地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牡丹栽培中心。 第四章:唐代牡丹兴盛原因分析。这部分从自然、经济及政治、社会风尚、心理及文化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认为:唐代牡丹兴盛的基本条件是牡丹独特的色香、型美和适宜的气候;而这种兴盛又是以唐代繁荣的经济条件和稳定的政治条件作为大背景的;同时,牡丹游赏风尚的形成成为牡丹兴盛的助燃剂;最后,唐代牡丹兴盛的根本原因应是唐人求富的心理特征和复杂而进取的主流文化精神。总之,唐代牡丹的兴盛是具备了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结果。 第五章:简析唐代牡丹文化。这部分从唐代牡丹园艺、牡丹游赏、牡丹市场、
【关键词】:唐代 牡丹起源 分布范围 牡丹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42
【目录】:
- 前言10-11
- 第一章 牡丹起源考11-19
- 第一节 牡丹起源争论概述11-12
- 第二节 牡丹的药物学和生物学记载12-15
- 第三节 牡丹人工栽培起源考15-19
- 第二章 唐代长安城牡丹的引种、传播与分布19-48
- 第一节 长安城牡丹的引种19-22
- 第二节 长安城内牡丹的传播22-24
- (一) 唐玄宗时期牡丹的渐次扩展22-23
- (二) 唐代后期长安牡丹的大量栽培种植23-24
- 第三节 长安城内牡丹的分布24-48
- (一) 皇家园林区25-28
- (二) 寺观园林区28-38
- (三) 私家园林区38-48
- 第三章 唐五代其他各地牡丹的分布48-57
- 第一节 洛阳牡丹48-52
- 第二节 两京外其他各地牡丹52-57
- (一) 浙江牡丹52-53
- (二) 江西牡丹53
- (三) 四川牡丹53-54
- (四) 湖北牡丹54-57
- 第四章 唐代牡丹兴盛的原因57-61
- (一) 自然原因57
- (二) 经济、政治原因57-58
- (三) 社会风尚原因58
- (四) 心理、主流文化原因58-61
- 第五章 唐代牡丹文化初探61-72
- 第一节 “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唐代牡丹园艺61-66
- (一) 唐代牡丹的种植技术及著名花工61-64
- (二) 唐及五代牡丹品种64-66
- 第二节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唐人赏牡丹风尚66-68
- 第三节 “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唐代牡丹市场68-70
- 第四节 “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唐代牡丹诗歌70-72
- 总结72-73
- 参考文献73-77
- 附录77-102
- 致谢102-10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03-10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岳东;;唐代的移民与牡丹[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王向辉;李小涵;;《全唐诗》反映的牡丹品种与栽植场所探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楠楠;当代洛阳牡丹花会发展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姜楠南;中国海棠花文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范迎春;唐代文人与花[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57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0579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