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文化的儒学渊源
本文关键词:清官文化的儒学渊源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清官、清官文化的分析,找到其与中国儒学之渊源,让国人与外国人都可能从论文之中了解中国官吏中的清流,了解中国清官及中国清官文化。本文从“清”的文字分析、清官在中国史籍、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入手,分析其词义转化,进而找到清官文化的存在,及其稀缺性、传承性的独特内涵。“清、正、廉、明”的清官形象是清官文化的物质外壳,清官崇拜是清官文化的行为导向,“忠君、爱民、无私”的清官精神是清官文化的精神内核。清官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有其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文化发展的必然性、有被传播与再创造的可能性。而清官文化的形成又有其具体原因。儒学对清官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中国政治文化生态存着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推动了知识分子化身为官吏的进程,决定着清官文化的形态与发展的趋势。清官文化充分体现了儒学精髓,并表现为“尊礼”、“民本”、“独立精神”等儒学思维。从个体自我修养的塑造上来看,儒学思想为读书人提供了个人修养的塑造途径、塑造内容以及修正方式。从外在氛围来看,儒学观念和儒家教育,包括科举制度在内,推动了清官的个人修养以及清官文化发展的社会氛围。清官文化从里到外,从诞生到成型,都与儒学有着不可分解的渊源。
【关键词】:清官 清官文化 儒学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8
- 绪论8-11
- 第一章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及研究指向11-17
- 一 20世纪60年代关于清官的讨论11-13
- 二 解放思想背景下的清官研究13-16
- 三 清官研究及清官文化研究的指向性16-17
- 第二章 清官的历史溯源及清官文化的稀缺性与传承性17-23
- 第一节 清官的历史溯源17-19
- 一 "清"与"清官"17
- 二 从循吏到清官17-18
- 三 清官的标准18-19
- 第二节 清官文化的稀缺性与传承性19-23
- 一 稀缺性20-21
- 二 传承性21-23
- 第三章 清官文化的文化剖析23-30
- 第一节 清官形象是清官文化的物质外壳23-25
- 一 清23-24
- 二 正24
- 三 廉24-25
- 四 明25
- 第二节 清官崇拜是清官文化的行为导向25-27
- 一 清官崇拜对清官倾向养成的推动26
- 二 清官崇拜对百姓心目中清官形象的推动26-27
- 第三节 清官精神是清官文化的精神内核27-30
- 一 忠君27-28
- 二 爱民28
- 三 无私28-30
- 第四章 清官文化的成因探讨30-37
- 第一节 清官文化的诞生30-32
- 一 中国古代官员的功能30-31
- 二 清官文化诞生是多个原因的综合作用31-32
- 第二节 清官文化成型的三大成因32-37
- 一 清官精神的三重约束32-33
- 二 清官崇拜的双向叠加33-34
- 三 清官形象的三度塑造34-37
- 第五章 儒学对清官文化的全程推动及发展制约37-45
- 第一节 中国儒学发展与中国政治文化生态37-38
- 第二节 清官文化中折射出来的儒学精髓38-40
- 一 尊礼39
- 二 民本39-40
- 三 独立精神40
- 第三节 儒学与清官个体自身塑造的指引与界定40-42
- 第四节 儒学与清官文化群体氛围的渊源42-43
- 一 科举制度与官僚阶层的形成42-43
- 二 儒学推动了清官文化在民间的传承43
- 第五节 "清官文化的儒学渊源"对汉语学习者辅助作用概要43-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浅议从北宋到清代近七百年理学的历史走势[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2 任剑涛;;重提儒学第三期发展:现代性儒学建构的进路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郑熊;;略谈孔孟思想的逻辑结构[J];华夏文化;2010年04期
4 罗久;;韩国儒学与崔济愚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改造[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小勇;;浙江儒学的知识传统及其现代价值[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宗贤;;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儒学的人文价值[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3 张玉奇;;儒学发展简论[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4 何巧云;;论明朝休宁儒学之兴盛[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爱民;;儒·儒家·儒学·儒术杂议[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槐;;从汉学到宋学——对儒学发展的历史考察[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程方平;;张弧《素履子》中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涂可国;;儒学与实学[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进;;朱熹宗教观探析[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卓越;;在后现代的问题视域中思考儒学的发展[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文;儒学的生命在于创新[N];光明日报;2011年
2 记者郭烁;重建儒学整体融通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高昌;儒学要从象牙之塔里解放出来[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杨柳青;“清官戏”多说明了什么?[N];河北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张树伟;要惠及大众 儒学不能停留在书本上[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陈卫平;如何发掘并实现儒学的当代价值[N];解放日报;2011年
7 刘爱英;当代儒学发展的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周桂钿;当代儒学发展之趋势[N];光明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王小宁;儒学发展路在何方?[N];人民政协报;2006年
10 汤拥华;儒学何以获得当代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亚斐;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慧芬;荀子管理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夏雪;近三十年儒学发展思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傅济锋;习行经济[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顺;初盛唐的儒学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红;儒学宗教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三萍;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王春;孔门弟子思想分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晶晶;清官文化的儒学渊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金虎;儒学的形成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书洋;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儒学的宗教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4 程丽燕;改革开放以来的儒学“复兴”现象研究——曲阜一角透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俊凤;关于儒学对日本的影响以大化改新前后为中心[D];山东大学;2012年
6 邱华婷;儒学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挑战[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王汉儒;唐代儒学地位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孟七应;儒学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深厚底蕴[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伟洁;西汉前期儒学发展的新动向[D];郑州大学;2002年
10 周静;儒学在中唐的衰微及原因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62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0621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