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与文献双重视野下“燕王扫北”的记忆构建——兼论华北区域史研究中旗人群体的“整体缺失”
本文关键词:口述与文献双重视野下“燕王扫北”的记忆构建——兼论华北区域史研究中旗人群体的“整体缺失”
【摘要】:在"燕王扫北"、"山西洪洞大槐树"等传说研究当中,族群问题一直是学界的主要关注点。遗憾的是,如此研究思路之下,有清一代直至民国时期,广泛居住在北方地区为数甚众且极为重要的八旗群体,却几乎没有进入学者的视野,这种"疏漏"普遍存在于清代的华北区域史研究中。金、元以降,华北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国家权力对其基层社会的渗透,较之其他地域更为普遍而深入。清代的八旗制度和旗人文化,对当世乃至近现代华北农村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也由此造就了华北与其他地域不同的诸多社会特性。然而目前的清代华北区域史研究的相关论述,大多将所讨论对象默认为汉人,在汉人的语境中展开论证,造成旗人群体的"缺失"。这种状况势必会引起研究中的一些误判,甚至导致某些方向性失误,学界应对此给予重视。本文试图以"燕王扫北"等传说为切入点,对旗人群体在华北区域史研究中的"整体缺失"做出反思与匡正。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 华北 旗人 八旗 燕王扫北
【分类号】:K249
【正文快照】: “燕王扫北”、“山西洪洞大槐树”等传说故事,一直为史学界所关注。近年来,受后现代史学理论以及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启发,学者们对这类传说的研究,已经从关注人口迁移的动态过程,逐步转移到关注移民主体生命本身及其背后的思想与文化问题,#174;通过梳理民间故事的记载文本、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J];历史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萍;;合肥地名历史文化内涵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李里峰;;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3 罗朝晖;;近百年来富农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4 乔新华;;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5 朱英;赵国壮;;试论四川沱江流域的糖品流动(1900-1949)[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6 翁有为;;法律、秩序和权势重建的努力:1927年后的民国乡村[J];安徽史学;2011年06期
7 刘伟;谭春玲;;近十年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8 侯宣杰;;清代广西边疆少数民族农户兼业行为论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9 曲延春;;集体化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验与借鉴[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10 张健;;传统社会乡村精英身份建构与权威基础——以关中庙村为个案[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进;;1949-1953年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与结构变化[A];当代北京研究(2011年第4期)[C];2011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4期[C];2012年
4 邢成举;;文化网络与乡村治理的世纪反思——从一起风水事件谈起[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陈文超;;外来新娘自身文化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杨宇环;;农宅空间布局与建造技术变化初探及其解释——以川东和赣中地区两个案例展开[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祖文;;清代嘉庆朝刑科题本中的生监群体[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8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9 诸葛净;;出世与入世——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空间与寺院宫观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温铁军;王张庆;董筱丹;王位山;;值得反思的现代农业问题[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林斌;福建省邵武市集体林产权改革绩效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双进;中共革命下的乡村金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迪航;农户融资困境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勇刚;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效率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晓;需求导向下的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张鑫洋;常宁市郊区村村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吴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黄兰;不交易的“交易者”:广西隆安县南圩镇亥日的牛中[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朱音;出口农产品质量、农户农药施用行为与种植规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施道清;我国农地使用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治花;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9 杨晓锋;基于农村精英视阈湖北省贫困地区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马丽;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行为选择及效果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胜恩;楚刃;;关于明初洪洞大槐树迁民的几个问题[J];晋阳学刊;1993年04期
2 谭雨明;小云南与明清移民[J];寻根;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绪;;关于区域史研究的理论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7期
2 龙先琼;;试论区域史研究的空间和时间问题[J];齐鲁学刊;2011年01期
3 李玉;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田宓 ,杨培娜;多维视角下区域史研究——2004华南研究年会综述[J];史林;2005年03期
5 李文海;;深化区域史研究的一点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徐国利;;关于区域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区域史的定义及其区域的界定和选择[J];学术月刊;2007年03期
7 刘志刚;;跨越“区域”的困惑[J];黑龙江史志;2008年10期
8 宋学勤;;史地整合与史学发展——从梁启超的史地整合思想看区域史研究的前景[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汤文博;;宋代区域史研究的现状及其特点[J];中州学刊;2009年05期
10 戴一峰;;区域史研究的困惑:方法论与范畴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世瑜;;多元的时间和空间视阈下的19世纪中国社会——几个区域史研究的例子[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2 哈斯巴根;;准噶尔旗扎萨克衙门档案与蒙古区域史研究[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忠鑫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韩] 金知恕 复旦大学历史系;区域史研究与地方学比较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周怀宇 安徽大学副教授;徽州学·敦煌学·区域史[N];北京日报;2000年
3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龚延明;区域史的点与面[N];光明日报;2009年
,本文编号:1073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0735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