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象思维”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10-21 13:03

  本文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象思维”的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象思维 春秋战国 原始思维 五行


【摘要】: 本文主要探索“象思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过程。“象思维”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对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象思维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自西学东渐以来,“象”这一在古代非常重要的思维要素逐渐被人们遗忘,现代学者也陆续开展了对它的研究。笔者总结了今人的观点,提出“象是事物的直观特征”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在认识事物和推理时,以象为主要依据的思维方式叫做象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是脱胎于原始思维,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而发展成为一种理性、成熟的思维方式。在春秋早期,象思维还只能称其为“象思想”,因为那时候人们是简单地将某个“象”与天意联系起来,没有什么推理的过程;随着古代宗教体系的崩溃,人们的思想从“天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从现实的角度去认识“象”,逐步地认识到事物的某种“象”必然意味着某种功能或属性,而“气”的思想的兴起则更加坚定了人们的这种观点。因此,到了战国初期,“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功能”、“属性”的代名词。 在春秋早期,人们对“象”的认识还比较原始,在进行分析时也难免牵强附会,而在春秋中晚期开始,随着古代宗教体系的崩溃,人们对“象”的认识与分析越发显得理性,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到“天意”上,而是从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并以切身的生活经历去加以分析。这一点,,在春秋时期人们对《周易》的应用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象思维虽然脱胎于原始思维,但它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最终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整套思维体系,这套思维体系,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阴阳五行”理论。阴阳本是自然界的现象,五行本是五种材料,然而从春秋晚期开始,它们都逐渐地拥有了哲学上的涵义,并成为了人们对各种“象”的基本划分。战国时期,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理论产生并流行开来,人们很自然地将其应用于对各种“象”的分析上,并以此来认识事物、处理事物。至此,象思维已发展成为一种理性、成熟的思维体系,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象思维 春秋战国 原始思维 五行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25
【目录】:
  • 摘要2-4
  • 英文摘要4-7
  • 引言7-11
  • 一、关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7-8
  • 二、对“象”的关注8-9
  • 三、“象”的思维9-11
  • 第一部分 象思维概述11-19
  • 一、什么是“象”11-15
  • (一)、古人对“象”的表述11-12
  • (二)、“象”的功能与特点12-13
  • (三)、今人对“象”的总结与认识13-14
  • (四)、我的总结14-15
  • 二、象思维15-16
  • (一)、什么是象思维15
  • (二)、象思维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15-16
  • 三、象思维产生的原因16-19
  • (一)、人类的原始思维16-17
  • (二)、古代宗教17-19
  • 第二部分 象思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19-38
  • 一、“象”:由现象到属性的演化过程19-27
  • (一)、“象”在初期只是天意的代表19-21
  • (二)、“象”向“功能”靠拢21-22
  • (三)、气的思想使“象”与“属性”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22-27
  • 二、“象思维”体系的建立27-38
  • (一)、“象思维”的萌芽时期27-29
  • (二)、象思维由非理性到理性的过渡期29-33
  • (三)、体系的建立33-38
  • 结束语38-42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42-43
  • 后记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顾晓鸣;“象”: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2 曹运耕;试论唯象思维的三个阶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王树人;中国象思维与西方概念思维之比较[J];学术研究;2004年10期

4 刘文英;论原始思维的类化意象[J];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06期

5 王树人,喻柏林;论“象”与“象思维”[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6 王前;论“象思维”的机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03期

7 王树人,喻柏林;象思学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04期

8 刘长林;《周易》与中国象科学[J];周易研究;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1073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073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0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