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日文化交流格局的转换

发布时间:2017-10-25 23:39

  本文关键词:清代:中日文化交流格局的转换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中日文化交流 格局 转换


【摘要】: 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两千年来连绵不断,而且交流范围很广,影响也非常深远,可以说对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巨大和深刻的影响。 从中国和日本的交往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在古代到明清前期这一漫长时期中,一直是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移植和学习,以日本吸收优秀的中国文化,并通过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为主流,这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社会的进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到清代后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保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通过向西方的学习,维新改革,进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列强之列。开始转变为中国向日本学习和吸收改革成功的经验,并通过日本来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通过对日本的学习,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可以说:清代是中日文化交流格局的转换的重要时期。 本文通过对清代中日文化交流在不同时期变化的研究,阐明了文化交流的客观规律,证明了文化交流总是从发展较高的地区向发展较低的地区传播,从较先进的地区向较落后的地区传播;但文化的先进和落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条件的转变而转变的。 同时,清代这种中日文化交流格局的转变不是偶然的,是以日本率先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成为了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分不开的。按照文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落后文明赶上先进文明并超越先进文明,原来先进的地区或国家向本来比自己落后的国家但现在却已经比自己更加先进的国家学习,这是一种客观规律。但是在中日关系当中,发生这种突变,却又有其本身的客观原因。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变化的研究,来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清代 中日文化交流 格局 转换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2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9
  • 1.2 研究现状9-11
  • 1.3 依据及可行性11
  • 1.4 进展和创新11-12
  • 第二章 明清前期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移植和学习12-21
  • 2.1 明清前期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移植和学习12-15
  • 2.2 中国在日本学习西学中的媒介作用15-21
  • 第三章 清代后期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学习和吸收21-34
  • 3.1 日本兰学的发展21-23
  • 3.2 明治维新的成功23-25
  • 3.3 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学习和吸收25-30
  • 3.4 日本在中国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媒介作用30-34
  • 第四章 中日文化交流格局转变的原因34-43
  • 4.1 中国方面的原因34-38
  • 4.2 日本方面的原因38-43
  • 第五章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51
  • 致谢51-52
  • 附录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小林;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王凤杰;;论“拿来的”日本文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王国强,邹桂香;西学汉籍东传日本述略[J];图书与情报;2004年05期

4 刘小珊;兰学·洋学——日本人实理实用精神的启蒙[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郑衡泌;晚清西学东渐中西学中文书刊出版地域空间拓展轨迹[J];福建地理;2003年03期

6 郑燕虹;;张之洞的《劝学篇》与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之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7 史红霞;“兰学”勃兴的原因初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李磊;传统与变革——中日两国近代传播事业起源及其影响的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1998年03期

9 廖丹青;试论近代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的差异[J];广州师院学报;1998年08期

10 孙建国;清末民初日文中译与转贩西学问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世响;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晓云;明代中国、日本、琉球关系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楠;老庄东传日本考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96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096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9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