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技教育及其空前繁荣之因素探微
发布时间:2017-10-29 10:09
本文关键词:宋代科技教育及其空前繁荣之因素探微
【摘要】: 宋代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并在当时处于全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促成宋代科技发展、繁荣与创新的因素固然有许多,但最不可忽视的是教育因素。根据科技和科技教育的关系,宋代科技上的巨大成就既源于当时发达的科技教育,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宋代科技教育的成熟与成就。 本文立足于展现宋代科技教育繁荣景象的同时,试图对其发达的因素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以求挖掘出我国古代富有特色的科技教育经验,以期对当前我国科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所裨益。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对“科技”和“科技教育”两个概念进行全面解读,并就其在古代的含义进行界定;通过阐述科技和科技教育的关系,指出宋代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实质是当时科技教育成功的体现。 第二部分,从教育的视角,全方位地再现宋代科技教育的发达,具体包括:官办科技专科学校的昌盛与完善,私学科技教育的充分发展,书院对科技教育的重视,艺徒制为科技教育再添活力以及其它形式的科技教育活动等。 第三部分,立足于隋唐数百年的辉煌历程奠定的坚实基础、宋代社会机制(即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宋廷“重文兴学”政策所提供的良好环境和政策支持,以及当时科技教育本身的良性发展即制度化、规范化的科技教育管理模式四个方面,对宋代科技教育发达的因素进行具体剖析。 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该研究通过对宋代科技教育高度繁荣的经验的总结,结合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四点提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重视科技人才的道德教育;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宋代 科技教育 繁荣 因素 科教兴国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4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序 言8-10
- (一) 选题缘由8-9
- (二) 研究意义9-10
- 一、科技与科技教育10-18
- (一) 何谓“科技”10-13
- 1. 科学和技术的内涵10-11
- 2.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11
- 3.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1-13
- (二) 何谓“科技教育”13-17
- 1. 科技教育的内涵14-15
- 2. 科技教育的发展历程15-17
- (三) 宋代科技创新成果源于发达的科技教育17-18
- 1. 科技和科技教育相辅相成17
- 2. 宋代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17-18
- 二、多元化、多层次的宋代科技教育体制18-30
- (一) 官办科技专科学校的昌盛与完善19-23
- 1. 医学19-20
- 2. 算学20-21
- 3. 天文历法学校21-22
- 4. 武学22-23
- (二) 私学科技教育的充分发展23-25
- 1. 私学科技教育接受者的出路良好23
- 2. 私学科技教育形式灵活多样23-25
- 3. 重视对儿童进行科技知识普及教育25
- (三) 书院对科技教育的重视25-26
- (四) 艺徒制为科技教育再添活力26-28
- 1. 工种增多,规模加大27
- 2. 以“法式”授工徒,艺徒训练日臻规范27-28
- (五) 其它形式的科技教育活动28-30
- 1. 普通官学对科技教育的提倡28-29
- 2. 宗教活动中也含有科技教育的内容29
- 3. 宋廷重视科技知识的普及29-30
- 三、宋代科技教育空前繁荣的因素解析30-57
- (一) 隋唐数百年的辉煌历程奠定的坚实基础30-36
- 1. 灿烂的文化30-31
- 2. 完备的教育制度31-33
- 3. 丰富的藏书33-36
- (二) 宋代社会机制发展的客观需要36-46
- 1.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宋代科技教育发达的内在动因36-40
- 2. 冗官政策客观上为科技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40-42
- 3. 理学和实学思潮对宋代科技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42-46
- (三) “重文兴学”政策提供的良好环境和政策支持46-50
- 1. 鼓励科技发明与创新47
- 2. 提拔重用科技人才47-49
- 3. 重视整理刊印科技书籍49-50
- (四) 制度化、规范化的科技教育管理模式50-57
- 1. 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51
- 2. 全新的课程和丰富的教材51-53
- 3. 严格的考核制度53-55
- 4. 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55-57
- 四、宋代科技教育经验对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启示57-63
- (一)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57-58
- (二)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结合培养科技人才58-60
- 1. 学校应把科技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59
- 2. 拓宽教育途径,形成学校、社会互联的宏观科技氛围59-60
- 3. 以家庭为阵地,,进一步拓展科技教育的渠道60
- (三) 重视科技人才的道德教育60-61
- (四) 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及科学精神的培养61-63
- 参考文献63-68
- 后记6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明哲;宋代科技对中医教育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12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12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