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康府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宋朝建康府学研究
【摘要】:宋代教育事业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历来对宋朝官学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央官学如太学、国子学等,而对地方州(府军)县官学的关注甚少,并且对宋朝官学的研究多是通史性的泛泛而论,对宋朝地方官学的研究也大都限于面上,几乎没有对某一具体州县官学的个案研究。建康府学作为北宋大府、南宋陪都之官学,颇具规模,地位重要,甚有影响,且现存相关的资料较多,有一定的文献基础。本文通过建康府学这一个案的研究,研究和探讨了建康府学的发展及其教学、管理制度,并阐述了建康府学与明道书院、南轩书院以及科举制度的关系,从而剖析和研究宋代地方官学制度,力求从一个点来看出整个宋代地方学校教育的层面,以助于宋朝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研究的深化,为今日之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论文主体共分五章。第一章通过背景性的描述,勾勒出宋朝的社会概貌和州县官学、建康府学的基本状况,宋代对后世诸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州县学教育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建康府学地位重要,现存的相关资料较多,故有研究的的文献基础和价值。第二章介绍了宋朝建康府学的学官与学生的主要情况,对它的教学及管理的情况也做了研究。宋代官学教育尤其是制度完备方面有着长足的进步,有关地方官学学官与学生的规定和设置是宋代地方官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具体分析了宋朝建康府学的经费情况,包括建康府学经费的来源与支出、管理与经营。第四章以宋代明道书院与南轩书院的情况为侧重点,描述了南宋书院的繁荣状况,对建康府学与明道书院、南轩书院的关系从多个方面加以比较和分析。第五章主要是对宋朝科举制度与建康府学之关系的研究,,从科举制与建康府学的教学内容、科举取士制度与建康府学学生的出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综上所述,建康府学作为北宋大府、南宋陪都之官学,颇具规模,地位重要,甚有影响,且现存相关的资料较多,有一定的文献基础。通过对建康府学的研究,有助于剖析和研究宋代地方官学制度,可以从一个点来看出整个宋代地方学校教育的层面,利于宋朝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研究的深化,亦可为今日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44;G52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玉麒;论南宋后期词人的布衣化倾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卢华语;唐宋时期重庆农业经济的几点变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谭甲文;;宋代书院的管理模式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4 王有英;宋代日常读物与社会教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唐文基;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经营地主——对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再认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刁培俊;分工与合作:两宋乡役职责的演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邓洪波;;王阳明的书院实践与书院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魏本亚;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王国银;古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及其对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朱永新;书院精神对于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乐昌;;张载礼学论纲[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钱杭;;论湘湖恩怨——一个区域社会史的演变轨迹[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何兆泉;宋代宗室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杨文新;宋代市舶司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韩毅;宋代僧人与儒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6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翟意安;论中华文明圈的内发性发展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李菁;南宋四洪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廖寅;宋代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与地域秩序[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莉;宋代女子教育[D];河南大学;2003年
2 周益;论宋代文官制度充分发展的三大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中锋;宋代政区地理研究及其信息系统处理[D];四川大学;2003年
4 高s
本文编号:1140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4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