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社学的经学教育内涵及其对南疆农村教育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论明代社学的经学教育内涵及其对南疆农村教育的启示
【摘要】:经学教育是古代中国社会用以加强统治、教化万民的主要内容或途径。该文拟以教育形态的观点讨论明代社学的经学教育发展状况,并希望从讨论明代社学的得失中找到对新疆南疆农村教育的一些有益借鉴。
【作者单位】: 喀什大学教务处;
【基金】:新疆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有效性的追踪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JEDU070114C07
【分类号】:K248
【正文快照】: 经学是训释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家。明代社学作为一种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学校,带有鲜明的经学教育特质。新疆南疆地区是少数民族居集地区,民族文化比较独特,从这点上讲,探讨明代社会教育内涵对南疆农村教育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明代社学是以村落为单位举办的乡村学校,初设于洪武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晓东;赵红;;明代塾师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变——兼论民间教育人力资源的社会配置与优化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2期
2 赵毅;刘晓东;;明代“社学”之社会属性辨析——兼及“乡村教化”与社会软性控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董倩;明代社学述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王凯旋;;论明代社学与学校教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东;;明代的“私塾”与“塾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金滢坤;;论唐五代宋元的社条与乡约(二)——以吕氏乡约、龙祠乡社义约为中心[J];敦煌研究;2008年01期
3 蒋威;;明清时期塾师和东家的关系与交往初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殷奎英;;清代教育制度的变化[J];菏泽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李良品;;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6 岳芳;;明代的私塾与塾师[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5期
7 孔华;;明代历史教育述论[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01期
8 张静;;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组织形式多样化考察[J];兰台世界;2012年03期
9 唐丽;;余潜士对清代德育教育的贡献与影响[J];兰台世界;2013年30期
10 邱雪梅;徐君;;古代社学的发展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陈实;清代珠江三角洲教育状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程利英;明代北直隶财政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甄洪永;明初经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华荣;儒家教化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7 刘涛;明《大诰》与明代社会管理[D];山东大学;2014年
8 张建东;一个被忽略的教育群体[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珊珊;明代辽东的教育与科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桃华;蒙学的生命观与生命教化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金奎;试论明代的乡村社会控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九甫;八股文教学及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艳林;近代四川官方改良私塾的努力及其成效[D];四川大学;2006年
6 王红春;明代浙江举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孔华;明代历史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罗容海;现代教育视野下的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董柏林;乡野精英与教化威权[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继军;明代学校教育及其功能的拓展[D];西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晓东,赵毅;晚明士人社会交往的失范及其评述[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5期
2 陈宝良;明代的义学与乡学[J];史学月刊;199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卫妮;;走出困境——浅谈农村教育的出路[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2 韩晓明;对我国农村教育现状的思考[J];殷都学刊;1994年03期
3 关清钦;何昌凤;周怡;;浅谈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J];青春岁月;2013年13期
4 高峰;;农村教育关系国家未来[J];中国西部;2013年Z1期
5 尚立富;西部农村教育忧思录[J];西部人;2003年05期
6 尚立富;行走西部 声音卷 连载之一[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4年09期
7 杜海科;农村小学怎样开展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8 王本陆;消除双轨制: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伦理诉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王硕;人力资本观下的当前农村教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3期
10 杨国欣;;我国农村教育不公平原因探析[J];农业考古;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家骥;;四川农村教育30年——农村教育30年变化巨大,贡献突出,树立了丰碑[A];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少元;;我国农村教育的历史经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牟永皓;;由三代教师的服务意识,看农村教育的隐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年
4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阳欢;李峰;;江西省农村教育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姚蓉;;发展农村教育与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祝清俊;宋康;刘振栋;孙永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山东省科协农科学会群、山东省农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农村教育水平滞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潘琴;;关于贵州农村教育——对贵州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永梅;;转变教育观念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蒋夫尔;农村教育:摆正位置是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农村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记者 赵建春;江苏为农村教育办大事办实事[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记者 牛喜林;发展农村教育,甘肃担起政府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孙文正;新世纪我国农村教育怎么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记者 俞路石;以创新精神推动农村教育持续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切实把农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N];光明日报;2003年
8 孙全玉(作者系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为建设新农村奠基[N];淮南日报;2005年
9 李秀蓉;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农民[N];中华合作时报;2001年
10 苏琳;农村教育任重而道远[N];经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斌;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D];西南大学;2011年
2 孙立群;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3 宗希云;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策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4 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陈坚;延续的痛苦——身体社会学视域中的农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惠林;中国农村教育财政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7 吕丽艳;教育卸责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袁媛;热闹而寂寞的乡村教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强;理想与现实:美国农村普及教育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胡欣;我国农村教育的个案调查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杜金杰;黑龙江省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4 陈艳红;社会转型期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困境与出路[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光余;论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丽嫡;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建议[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7 曾其祥;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8 申长忠;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功能探析[D];河南大学;2008年
9 陈举;小农意识对我国农村教育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汪孝敏;“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问题和出路[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40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24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