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孟子学简史
发布时间:2017-12-02 02:13
本文关键词:两汉孟子学简史
【摘要】: 本文结合两汉思想史、学术史,从孟子学说与两汉诸子学说的关系和儒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这两条线索来描述孟子学说在两汉的发展及其接受、传播、研究的轨迹。 孟子学在两汉虽处于或“子”或“传”的地位,但它对汉代儒家思想的重建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所包含的儒家人文精神不断地影响着其他各家学说。汉初,各家在对秦朝灭亡的反思中,较多地借鉴了孟子的“仁义”、“民贵君轻”等思想。孟子学说在与道、法诸家的斗争中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同时,孟子学说以其特有的理性对汉代儒家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东汉前期,王充以批判家的身份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的《论衡·刺孟篇》开辟了明确、系统地批判孟子学说的先河。他对孟子学说进行批判,内在原因在于他的性格因素和知识结构,外在原因在于当时儒家学说和孟子学说的流行与普及。就《论衡》全书看,王充对孔、孟仍是推重的,他对孟子学说还有“申孟”、“尊孟”的一面,《刺孟篇》在客观上对孟子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赵岐的《孟子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注释《孟子》的作品。赵岐注释《孟子》的背景为当时崇尚博通的学风,汉末士风的转向和名士精神的兴起,赵岐的个人经历和家族风气。《孟子章句》包含《题辞》、《章句》和《篇叙》三部分,《题辞》简要地介绍了孟子其人其事、《孟子》一书的概况,并概述了赵岐注《孟子》的动机。《章句》是赵岐本书的主体部分,其中包括对《孟子》各章各句的具体阐释和附在各章后起概括旨意作用的“章指”。《篇叙》阐述了《孟子》七篇的编排次序。赵岐的《孟子章句》为历代孟子学研究者所宗,对后来的孟子学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 两汉研究《孟子》的作品绝大多数已经亡佚,为了全面了解两汉《孟子》研究的状况,本文又对两汉其他研究《孟子》的作品进行了逐一考证,,包括,刘向《孟子注》、扬雄《孟子注》、刘陶《复孟轲》、程曾《孟子章句》、郑玄《孟子注》、高诱《孟子章句》和刘熙《孟子注》。本部分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各书的存佚情况及后人的评价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总之,孟子学在两汉的发展经历了从与各家学说相互吸收借鉴到自我独立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孟子学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222.5;K234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正伟;先秦两汉孟子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43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24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