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代士人身份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7-12-10 04:18

  本文关键词:论周代士人身份的演变


  更多相关文章: 周代 士人 身份 演变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批知识分子,士阶层为中国第一个思想繁荣时代的到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白花齐放的思想学术氛围,正是由士阶层所营造。 近现代学者对于士阶层的研究成果,似乎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其中亦不乏高水平的专著,影响较大的有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阎步克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他们对士的起源、形成与发展都有非常精辟的论断。但是,由于大方向的限制,如余英时先生对士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文化方面,揭示的是知识分子的精神与气节,而阎步克先生将士与大夫联系在一起考察,针对的是士大夫的二重角色,即知识分子与职业官僚。关于士人身份的演变,特别是对春秋这一过渡时期,也是演变的关键时期的士人的变化及特点的研究似乎还不够到位。故本文以周代士人身份的演变为题,主要探讨士人怎么样从西周时期的贵族最低级演变为战国时期平民知识分子的代称,着重分析中国古代第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之前士人的状态及特征。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探讨士的起源、概念及本文论述的士人的起点。在总结前人关于士的起源的基础上,对周代士的概念进行梳理,并确定本文所论士人的起点是从士作为贵族最低级之身份开始。 第二,探讨贵族最低级身份的士在西周的形成。来源于卿大夫家族的贵族最低级之士,在西周广泛推行宗法分封的基础之上形成,虽然有自己的家族并有一小块土地作为家族存在的基础,但是仍旧依附于卿大夫之家,身份相对稳定。 第三,探讨春秋时期士人的流动及身份的变化。诸侯国之间的土地兼并活动及各国内部的争乱,造成士人的大量流动。士人或为诸侯所用,地位升高;或混入国人阶层,地位降低,但更多的士人仍旧服务于卿大夫之家,以家臣的身份出现,与各族家长维持着一种“策名委质”的关系。这一时期士人的主要任务是打仗,以致如“甲士”、“军士”等词成为后世的专有名词,又由于春秋社会的过渡性,使得士人的身份带上一些模糊性特征。 第四,,探讨战国士阶层的形成。进入战国社会,随着家族的进一步分化与解体,士人的流动愈加增强,士人渐与民的身份相当,成为战国社会的四民之首。又由于士人深厚的政治文化出生背景,使得它在民中脱颖而出并带动了一大批下层民众开始了对知识的掌握与内化,成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及独特的行为准则的后世所谓的士阶层。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志永;;浅议关于“士”和“士大夫”的演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2 杜道伟;;明清士人山水画中的雅与淡[J];西北美术;2007年03期

3 徐涛;;浅议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以政权主体的构成为视角[J];沧桑;2011年02期

4 李德斌;;儒释融合中的宋代士人与诗僧[J];名作欣赏;2008年14期

5 张同利;;论唐代“定命小说”之兴起[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闫兰娜;徐宝锋;魏春阳;;《礼记》的内在“他者”论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杨睿智;;小议第二人称代名词在现代日语中的使用[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8 彭宣维;“经验—人际”二元功能词及其词源学演变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8期

9 徐祗朋;周代借贷性质的演变[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李清泉;绘画题材中意义和内涵的演变——以宣化辽墓壁画中的车马出行图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新华;;孙吴政权中荆州士人稀少的原因试探[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樊文礼;;唐代儒家士人华夷观研究[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3 田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演变及分析[A];上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征文集[C];2011年

4 周阳敏;;转移支付的性质——制度资本理论的应用研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志荣;;科技论文中的署名与多重身份问题[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朱昱;;自发交易所的发展演变[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闫献伟;夏少敏;;我国环境政策的演变及未来的价值取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箴;;虚拟人社会性非言语情绪交互研究[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李新芳;;利用卫星云图对飚线天气预报[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与处理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于元勋;;试论编辑概念的历史演变[A];学报编辑论丛(第二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寻找士人的“江南”[N];深圳商报;2010年

2 特约记者 蓝田;杨国强:走进晚清士人的心灵[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特约通讯员 张洪权;小河口遗址发掘出土周代文物[N];铜仁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贾晓燕;清华简中发现周代诗篇[N];北京日报;2011年

5 本报通讯员 王宇新;风霜催不老爱心[N];中国妇女报;2000年

6 通讯员 何格非邋王峰;浠水挖砂船在巴河淘出四件周代编钟[N];黄冈日报;2008年

7 徐成淼;多姿多彩的乡士人物画[N];北京日报;2001年

8 吴琦;儒释之间[N];光明日报;2002年

9 徐复观;研究两汉为什么从周代开始[N];光明日报;2002年

10 记者 何腾江 实习生 陈施雅;战国士人言论自由[N];中山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龙;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吕菊;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王战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国伟;走向宪政[D];吉林大学;2005年

6 冯玉荣;明末清初松江士人与地方社会[D];复旦大学;2005年

7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卫星;先秦至两汉出土甲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周金其;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独立学院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少英;论周代士人身份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兰星;宗教改革与欧洲婚姻演变[D];四川大学;2005年

3 宋小伟;当代中国乡村秩序格局的演变与重建[D];山东大学;2005年

4 穆键;国民政府对印支之政策及演变(1941-1946)[D];安徽大学;2005年

5 冯越峰;标志设计形式与风格的发展演变[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6 王炜;陕西合阳灵泉村村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红玲;鲁迅形象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6年

8 成珊娜;清初新疆民族政策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珍珍;从“工头制”到“科学管理”—20世纪20年代荣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演变[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储桂节;上海市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演变及其对策思考[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1273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273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4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