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终结与制衡的失效——对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7-12-12 10:13

  本文关键词:战国的终结与制衡的失效——对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反思


  更多相关文章: 合纵连横 灭国 制衡 远交近攻


【摘要】:在研究者比较中国与欧洲的历史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何中国在战国后期最后由秦国统一,而欧洲却长期分裂。文章所要解决的核心困惑是: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各国为何对其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却有效地制衡了魏国和齐国的崛起。对此,笔者提出三个假设,认为实力差距、地理距离和是否灭国是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动态博弈模型的基础上,笔者对战国历次制衡进行了案例分析,包括对魏国的制衡即围魏救赵与围魏救韩、各国对齐国的制衡即五国伐齐以及各国对秦国的制衡即历次合纵。随后,笔者根据历史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论证了前述假设。文章发现,秦国之所以能成功统一六国,关键原因并不是避免遭受各国遏制,而是尽力避免遭受致命的制衡。秦国通过兼并而非灭国、连横与远交近攻等策略减少了各国对自身的威胁感,最终使一统六国势不可挡。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基金】: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ETP0148)
【分类号】:K231
【正文快照】: 、弓1言回顾数千年前的中国先秦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迥异于欧洲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现象,那就是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争斗后,中国最终由秦国所统一,并由此进人了大一统的时代。然而,尽管在欧洲历史上也曾经多次出现试图完成统一的强国,如拿破仑时期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田波;徐进;;构建“中国学派”必须正视历史[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韦宗友;制衡、追随与不介入:霸权阴影下的三种国家政策反应[D];复旦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兴汉;;楚国爰金冥币研究[J];安徽钱币;1996年04期

2 朱冠军;;浅析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的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3 刘绪义;;论先秦诸子对“社会和谐”的探索及其现代启示[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4 程小诗;;《战国策》部类归属问题之争议[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徐新峰,王开元;浅析先秦赋诗现象产生的原因[J];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贾艳敏;;“百家争鸣”与建国初期的历史学[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2期

7 胡波;姜维清;;预期收益类型的趋同与六国“合纵”的失败[J];国际观察;2010年03期

8 许田波;;大一统对抗制衡[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9 韦宗友;;霸权阴影下的战略选择[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4期

10 刘丰;;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制衡行为[J];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少华;;奉阳君任相及相关赵史探析[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2 胡占春;胡春健;;基于三域能流空间的体系模式机制问题研究——体系结构链、行为链与效果链链式模式机制[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伟峰;香火接续:传统社会的招赘婚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黄芸;战国政学关系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4 赵萍;春秋战国赏赐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沈斌;二十世纪关于商周公社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裴登峰;战国七十年文学编年[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7 朱圣钟;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蓝虹;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演进的制度经济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10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宝会;《战国策》“拟托文”文学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3 钱礼宁;春秋晋楚争霸时期楚国邦交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章迪禹;试论支配逻辑与制衡逻辑的根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李春林;泰国崛起背景下的商鞅国家间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皓;大国和领袖 战争与和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俊杰;春秋时期楚国邦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s,

本文编号:1282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282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c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