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州百姓陪葬《孝经》习俗考论

发布时间:2018-01-12 19:16

  本文关键词:唐代西州百姓陪葬《孝经》习俗考论 出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孝经》 吐鲁番文书 西州 陪葬习俗


【摘要】:《孝经》被列在多件新疆吐鲁番古墓群中出土的陪葬品清单——衣物疏中,此现象是高昌国及唐西州时期当地百姓以《孝经》陪葬习俗的反映。考古资料证实,所列《孝经》并非衣物疏的虚记,而是墓主生前所用、死后随葬的陪葬品。此俗因袭于汉魏以来中原地区汉人的丧葬习俗。中原历代统治者推崇《孝经》,以《孝经》等儒家文化教育子弟;另外,统治者还用法令制度确保《孝经》中孝的精神得以严格执行,这是唐西州百姓陪葬《孝经》的深层原因。
[Abstract]: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s listed in the list of buried articles unearthed in the ancient tombs of Turpan, Xinjiang. This phenomenon is reflected in the customs of burial with the Sutra of filial piety in the period of Gao Changguo and the Tang Xi Zhou period. The "filial piety" listed in this article is not a false memory of clothes, but a burial object used by the tomb owner before his death and buried with him after his death. This custom is inherited from the funeral customs of the Han people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since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 The rulers of the Central Plains respected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To "filial piety" and other Confucian culture and education children; In addition, the ruler also used the law system to ensure that the spirit of filial piety in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was strictly carried out, which was the deep reason why the people of the Tang Zhou Prefecture buried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with them.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2014年青年基金项目(14YJC77000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一般项目(K50511080010)
【分类号】:K242;K892.22
【正文快照】: 1内容可参见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附录二《吐鲁番晋——唐古墓出土随葬衣物疏》,巴蜀书社,2003年,第697-721页;参见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中华书局,2008年,第21、101、105、126、173、175页;参见荣新江:《吐鲁番文书总目(欧美收藏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大刚;;谈谈《孝经》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6年04期

2 冯静;;《孝经》的德育价值[J];教学与管理;2008年20期

3 杜娟;;1978年以来《孝经》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03期

4 吴点明;;试析《孝经》的现代意义[J];中国德育;2008年08期

5 史少博;;《孝经》伦理道德蕴涵的现代阐释[J];学术交流;2008年09期

6 史少博;;《孝经》的现代意义阐释[J];兰州学刊;2008年10期

7 马志勇;;浅析《孝经》中“孝”的制度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8 张付东;;晚近广东学者的《孝经》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李沈阳;;论汉代《孝经》学的发展[J];兰州学刊;2012年11期

10 张付东;;民国《孝经》学研究略论[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朱克良;;《孝经》“孝道”与古代教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刘萍;;读孔子《孝经》后对“孝”的几点思考[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陈志民;;孝道[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许宁;;儒佛孝道之比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舒大刚;;朱熹的《孝经》学论析[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6 罗骧;;文化垄断的形成:以汉魏六朝《论语》、《孝经》传习状况为例[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二卷)[C];2010年

7 王树声;;孝是作人之本 治国之基[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刘巧利;;略论中国古代的“孝”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蔡方鹿;;朱熹的孝经学[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志杰;不妨读读《孝经》[N];汉中日报;2007年

2 陈红彦;元刻《孝经》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3 魏德东;判决书援引《孝经》的积极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张京华;《孝经》:承接伟大的文化传统[N];中华读书报;2014年

5 庾向荣;《孝经》入判决体现法官智慧[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郑文丰;孝文化:用爱敬之心为人与为事[N];贵阳日报;2012年

7 蔡玉霞;今天我们该怎样发扬“孝”的传统[N];烟台日报;2012年

8 李凯;大陆图书,深受岛内读者欢迎[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周桂钿;挖掘传统道德的时代新内涵[N];北京日报;2011年

10 主讲人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张雁 整理 本报记者 颜云霞;百善孝为先,,回归教育的本质[N];新华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渠延梅;《孝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侯希文;《孝经》作者考[D];西北大学;2001年

3 杨玲;《孝经》学谱[D];四川大学;2006年

4 刘明月;二十世纪《孝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李启;《孝经》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袁玉霞;《孝经》的思想及其背景与特点[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景雪;清代《孝经》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牛新政;两汉《孝经》编年及其孝道探研[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马祯t

本文编号:1415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15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4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