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民族政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战国时期秦国民族政策研究 出处:《内蒙古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秦国 华夏 民族政策 行政区划 民族法 巴蜀
【摘要】: 华夏文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战国时期中晚期,形成中原华夏族居中,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诸族群各居四方的分布格局,即为“华夷五方”格局。其中,秦国由“戎”变为“华”的过程就是秦国华夏化的过程。在整个大民族融合过程中,秦国对周边被征服的非华夏民族采取间接管理的模式,即保留原有民族统治方式,采用优惠的民族政策,使当地民族逐步接受秦国,继而直接统治。秦国特殊的民族政策对后世王朝处理民族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全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依据历史文献,运用史料分析方法,对秦国的民族政策各个方面作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从战国时期形成的“华夷五方”格局这个大背景中,探论秦国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政策。整理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建制,民族立法及在巴蜀地区特殊的民族政策。将战国时秦国的民族政策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展示。
[Abstract]: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deep accumul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t form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central Plains Chinese nationality in the middle, Dongyi, Nanman, Xijong, and the northern Diju ethnic groups. That is, the pattern of "Huayi five parties". Among them, the process of Qin's transformation from "Rong" to "Hua" is the process of Qin's Huaxia transformation, a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nation. Qin adopted an indirect management mode to the non-Chinese peoples who had been conquered around it, that is, to retain the original mode of national rule, to adopt preferential national policies, and to make the local nationalities gradually accept the Qin state. Qin's special national policy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dynasties' handling of ethnic relation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guided by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makes a multi-angle study on various aspects of Qin's national policy.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Huayi five parties" pattern forme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nique ethnic policie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ethnic integration in the Qin State, and analyzes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the minority areas. National legislation and special national policy in Bashu region.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有熊寨;;前车之鉴——消失的巴蜀[J];中国西部;2011年Z1期
2 韩文虎;;历史上的“二百五”[J];记者观察(下半月);2011年06期
3 张宝娟;杜学文;张效堂;赵霄扬;张文娟;;文化品牌看山西[J];品牌;2005年06期
4 王彩凤;;浅析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董睿峰;;简析云梦秦简中的秦国商业[J];黑龙江史志;2011年15期
6 付金才;;论战国时期秦国的间谍战[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何木风;;把告密写进法律第一人[J];中外文摘;2011年17期
8 许知远;;临汾之旅[J];杂文选刊(职场版);2008年02期
9 韩文虎;;“二百五”的来历[J];思维与智慧;2011年04期
10 冯肖华;;中国西部文化:关陇神话传说与华夏文明渊源的文化认知[J];文艺争鸣;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凭;;华夏文明与江南文明的融合[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2 吴宗越;葛海燕;;试论淮河历史文化与水环境关系[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士明;;青茶一盏也能育人[A];“大禹]罕比俣枰昭刑只狒呱俣枰昭肴募痆C];2006年
4 周孚政;;“中华”与“华夷之变”[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5 胡小伟;;华夏文明起源与河东池盐——兼及晋商与关公庙祀问题[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根柱;张兆明;;试论河图之源与图河之秘[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杨新华;杨国庆;;“莒地古墓葬”初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刘敏;梁波;;凤凰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之契合[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9 胡发贵;;和谐共生——试论王夫之夷夏论中的民族和解思想[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10 周斌;张大隆;;探寻世界蜜蜂文化之源[A];2009年中国蜜蜂经济合作发展研讨会资料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拓玲 见习记者 张杨;编制华夏文明展示规划[N];西安日报;2010年
2 丁力 李乃华;华夏文明之兴衰(上)[N];经济观察报;2011年
3 陈先旺 尚远道;向兴仁秦国文深入接丰社区指导和谐文明共建工作[N];团结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娟娟 张向辉 韩乐;感受河山圣地独特魅力 探寻华夏文明历史渊源[N];渭南日报;2010年
5 黄洁 商中尧;王培林:故“字”堆里触摸华夏文明的根[N];苏州日报;2011年
6 段立强;经济英雄·秦国庆挥之不去的绿色情结 [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7 席殿晋邋王早霞;《华夏文明看山西》论丛在并首发[N];山西日报;2007年
8 通讯员 景松营 欧阳文权;研讨嵩山文化挖掘华夏文明[N];郑州日报;2009年
9 马海林 鄢全;天水旅游推出“华夏文明之源”主打品牌[N];天水日报;2007年
10 任雪萍;福州,绽放华夏文明之花[N];福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段立超;上古“颂类”文学精神及其体类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朱恒;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媛媛;战国时期秦国民族政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2 陈多旺;法家的功利价值取向与泰国的兴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师琴;论楚顷襄王其人其事与历史功过[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丽平;论华夏文明的网络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刘芮方;秦国君位继承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勇;秦道路交通发展的军事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王淳;秦国的母系氏族残余与其变法统一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6年
8 唐明亮;秦国无世族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果然;秦迁都与强盛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王偈人;东周秦、齐、燕瓦当纹饰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9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19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