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至南朝西南边疆管理体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6 03:16

  本文关键词: 西汉至南朝 西南边疆 边疆管理体制 政区体制 出处:《云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自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西南夷”设置犍为郡,到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刺史徐文盛放弃宁州为止,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南边疆的边疆管理体制及相关问题,探讨其中反映的中原王朝对该地区的统治状况。本文认为,西汉至南朝时期西南边疆的边疆管理体制是实行政区管理,通过政区体制来运行,政区体制反映边疆管理体制,是边疆管理体制的具体化体现。当时西南边疆的边疆管理体制可以政区为中心进行研究。我国古代政区体制是指某一王朝或政权统治集团在一定的时期为了加强统治或维系疆域,根据全局或局部的形势,对其控制的全部或部分区域进行管理而实施的一系列主观认为合理的、与行政区划有关的举措总和。这些举措主要包括:确定或改变政区性质、形式、名称、范围、层级、职能、治所、主官等。这些举措在某一时期的组合,就构成了某一政区当时的政区体制。边疆区域具有区域性、边疆性、民族性,三者不可割裂,但并非总是均等体现在地域特征上,建立或调整边疆管理体制应当考虑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要“因俗而治”也要“因时而治”。两汉时期,益州刺史部与边郡的组合是当时西南边疆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刺史部的设立以开疆拓土为背景和动因,其“九州加边疆”的区域划分及体现的差异化与大一统相结合的理念深刻影响边疆地区,奠定了边疆治理政策的地域基础。西南边疆的开拓过程和政区设置过程以巴蜀为基地,其疆域拓展模式特殊。益州刺史部的名称来源于在西南边疆设置的益州郡, “益州”地名含义的转变过程反映了西南边疆与巴蜀地区整合为一个区域的过程,通过设置刺史部固化了西南边疆所置郡县成为中原王朝疆土的成果。汉王朝在西南边疆设置的郡属于边郡,实行间接统治体制。边郡具有三个特征:位于边疆、内有蛮夷、间接统治。两汉西南边疆刺史部与边郡组合的边疆管理体制与当时当地情况基本适应。东汉末年设立州牧使刺史部转变为高层政区,益州刺史部成为益州。在刘焉父子统治时期和蜀汉前期,西南边疆诸郡由益州统辖,其政区体制的主导者由朝廷转变为益州牧。由于从统一王朝到地方性政权视野的转变,西南边疆形成了一个名为南中的独立区域。刘备统治时期,在南中推行了一系列政区体制调整举措,意图使南中诸郡内郡化,实施直接统治,这是南中变乱的外因。南中诸郡在变乱中的差异性是五种政治势力争斗的结果,争斗是变乱的内因。南中变乱是“叛”与“乱”相结合导致的事件。蜀汉在南中设置的^步刀级讲⒎谴涌季途哂凶芄苤羁さ闹澳,

本文编号:1464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64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e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