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秦文化与域外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

发布时间:2018-01-29 10:19

  本文关键词: 早期秦文化 草原文化、域外文化 交流 西戎 寺洼文化 出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秦人早期的活动地域位于西汉水上游、陇山东西渭河及其支流lg河、牛头河流域,处于丝绸之路的东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接触的边缘地带,早期秦文化在诸如和田玉、冶铁术、剑、铜換、金器、骑马术、祭祀用马等物质方面与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表现出了与北方草原及域外文化的交流,方式则是通过周围或草原文化通道上的早期游牧民族为中介完成的。
[Abstract]:The early active areas of Qin people were locat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stern Han river, the west Wei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lg river and the Niutou river basin in Shandong province, which were located at the eastern end of the silk road and the edge of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the grassland culture. The early Qin culture, such as Hetian jade, iron smelting, sword, copper exchange, gold ware, horse-riding, sacrificial horse and other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of cultural factors, showed the exchange with northern grassland and foreign culture. The way is through the surrounding or grassland cultural channels of the early nomads as an intermediar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第48批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基金编号:20100481317)
【分类号】:K233;G125
【正文快照】: 域外不少国家或民族用China,Cina(支那)之类的名号来称谓“中国”。中国得名的缘由众说纷纭,但如今东西方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China(拉丁文Sina)源于“秦(朝)”的原始读音,由于语言的相对稳定性,秦亡后,这种称谓依然保留了下来[1]。既然,中国一词名称来源如此,那么说明秦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化成;;秦人从哪里来 寻踪早期秦文化[J];中国文化遗产;2013年02期

2 陈平;;试论宝鸡益门二号墓短剑及有关问题[J];考古;1995年04期

3 赵化成;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族属管见[J];考古与文物;1997年01期

4 李健胜;;三代时期昆仑玉输往中原的路径与方式初探[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5 张朋川;从甘肃一带出土文物看丝绸之路形成过程[J];丝绸之路;1999年S1期

6 李惠兴;新疆的黄金资源[J];丝绸之路;2003年06期

7 李晓青;先秦时期甘肃地区与北方草原地带的文化关系[J];丝绸之路;2004年S2期

8 李学勤;;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J];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计翔翔;赵欣;;支那起源新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9期

10 尹盛平;;西周蚌雕人头像种族探索[J];文物;198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慈平;;浅谈羌人在早期中西交往中的媒介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7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8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尹兴国;浅论纵横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水城;;赤峰及周边地区考古所见权杖头及潜在意义源[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贺金峰;;兼论方城境内的“夏路”[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0年第1期[C];2010年

6 王守仁;;《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有关城邑问题的商榷[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7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马怡;;说}m[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露露;刘冰;;论汉画中胡人图像体现的胡汉关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9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 M2001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2年03期

2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梅园庄殷代车马坑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7年02期

3 杨绍舜;;山西永和发现殷代铜器[J];考古;1977年05期

4 乌恩;;关于我国北方的青铜短剑[J];考古;1978年05期

5 刘随盛;杨国忠;梁星彭;;一九七七年宝鸡北首岭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9年02期

6 周兴华;;宁夏中卫县狼窝子坑的青铜短剑墓群[J];考古;1989年11期

7 罗丰;;固原青铜文化初论[J];考古;1990年08期

8 唐际根;;中国冶铁术的起源问题[J];考古;1993年06期

9 马得志;周永珍;张云鹏;;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5年01期

10 ;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J];考古学报;197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白滔;;浩浩终不息 乃知东极临——从人类文明演进看文化交流[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郭延礼;福建人文与中西文化交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陈伟明;侯波;;20世纪以前的南洋华侨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东南亚研究;2006年01期

4 李莹;;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外文化交流[J];商场现代化;2007年34期

5 顾卫星;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4期

6 郭鸿;;文化符号学评介——文化符号学的符号学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7 潘建红;;中西科技文化比较观[J];求索;2007年07期

8 柴剑虹;;“大国学”与民族文化交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刘坚;;媒介文化互动传播与地域文化交流——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大众媒介传播[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韩明欣;;试谈开放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爱华;;山西弘扬文明增强交流有新篇[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2 姚文清;;长崎与中日文化的交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苏荣誉;;序[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4 杝炎正;;暕侜Z阶嫘叛鑫幕疾靃A];两岸学者论妈祖(第二集)[C];1998年

5 程玉;;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Three Instances of Clashes Originated from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林振文;;略谈清水祖师文化的内涵与外延[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8 李云峰;王翼祥;;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的取向与定位[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胡德平;;给中国山西·关公文化论坛的贺信[A];2006中国山西·关公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10 焦允;;现代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及对策[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欢 刘昊;北京论坛十个分论坛开放举行[N];北京日报;2006年

2 李兴华;文化是世界人民交流的最好语言[N];深圳特区报;2007年

3 杨蓥晖;中国动漫产业气候渐成[N];今日信息报;2007年

4 牛新生;民盟江阴市委与市文化局对口座谈交流[N];江阴日报;2007年

5 陈红卫邋通讯员 闵朋利;我市文联在省内外知名度不断提高[N];商洛日报;2008年

6 记者 冯燕;乌昌艺术作品交流展开展[N];昌吉日报;2007年

7 高勇 许静;甘洛、石棉交流尔苏文化[N];凉山日报(汉);2006年

8 李拯宇;韩国任命韩中交流年友好形象大使[N];人民日报;2006年

9 王子博;新疆与日本交流传统文化[N];西部时报;2008年

10 马晓雪;冰城古玩商今春大胆走四方[N];哈尔滨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日嘎拉图;满蒙文化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芯蕊;中西方首饰文化之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朱慧;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谈判风格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6年

3 华淑蕊;满汉文化融合中的传播与交流[D];吉林大学;2008年

4 阮慧平;百年三庆班:兼论城市文化的功能[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王彩霞;中国留学生与东道国国民交流的焦虑与不确定性[D];山东大学;2008年

6 周悦娜;文化的冲突与弥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陈奇;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会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永敬;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范式[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鞠燕娥;中美商务交流中的跨文化冲突[D];青岛大学;2008年

10 傅敏;在西方强势文化进攻下如何构建先进文化[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73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73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1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