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牙商及其经营特点
本文关键词: 清代 牙商 经营特点 出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商业经营的角度来看,清代的商人可以划分为行商、坐贾和牙商三个层次。牙商是清代商人群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行商和坐贾的一类特殊的居间商人,但目前对这类商人的经营状况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本文主要探讨了清代牙商的类别划分,牙商群体的构成及牙佣状况,牙商的职能和作用,以及牙商的经营方式和经营业务的发展变化等内容,反映了清代牙商的经营和发展特点。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usiness management, the merchants of Qing Dynast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namely, traveling merchants, sitting merchants and tooth merchants, who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merchants group in the Qing Dynasty. It is a special kind of intermediary merchants who communicate with merchants and sit Jia, bu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status of this kind of merchants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ooth merchants in Qing Dynasty. The composition of dental merchants group, the status of dental servants, the functions and functions of tooth merchant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ooth merchants' management mode and operation busines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ooth merchants in the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分类号】:F729;K249
【正文快照】: “凡商民媒介买卖货物,从中抽取行用者,均名牙商”①,牙商又称牙人或经纪人,其开设的商行曰牙行、牙店。作为沟通信息、媒介商品交易的中间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驵侩”、“质人”,以后历代又有互郎、牙郎、牙侩、牙子、牙纪、市牙等称谓。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铁球;;“歇家牙行”经营模式的形成与演变[J];历史研究;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霞;试论明清时期徽商经营思想的形成和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吴庆洲;中国古城选址与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借鉴(下)[J];城市规划;2000年10期
3 刘兴林,范金民;论古代长江流域丝绸业的历史地位[J];古今农业;2003年04期
4 金志霖;;试比较中英行会的组织形式——兼论中国行会的特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彭南生;近代中国行会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历程及其方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朱英;中国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发展演变[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7 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的慈善救济活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8 陈忠平;明清徽商在江南市镇的活动[J];江淮论坛;1985年05期
9 唐力行,徐茂明;明清以来徽州与苏州社会保障的比较研究[J];江海学刊;2004年03期
10 王日根;习礼成俗:明清东南海洋区域社会控制的一种路径[J];江海学刊;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绪印;;城市转型中上海会馆(公所)的特点[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2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夏扬;上海道契:法制变迁的另一种表现[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王仲;强势国家与民间社团之命运[D];苏州大学;2004年
6 魏文享;民国时期的工商同业公会研究(1918—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范省伟;基于组织变迁视角的行业协会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D];南京大学;2001年
9 袁兆春;孔氏家族宗族法及其法定特权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10 田锡全;长江三角洲的米粮贸易[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仕春;北洋时期在京同乡会馆的请托与受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易东初;完善我国公司慈善捐赠制度的法律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巧莉;明清时期牙人牙行的积极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4 黄春艳;明清之际西洋钟表在中国的传播与制造[D];暨南大学;2006年
5 范招荣;江南丝货的广州外销(1757-1842)[D];暨南大学;2007年
6 陈颖超;《浮生六记》与清中期下层文士生活[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琰;苏州古运河景观文化探微[D];苏州大学;2007年
8 文烨;清代南京城市发展历程探析(1644-1911)[D];四川大学;2007年
9 韩芸;明清晋商会馆的社会经济功能[D];山西大学;2007年
10 王磊;清代州县官的财务收支[D];厦门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小也;;社会冲突中的官、民与法——以“钟九闹漕”事件为中心[J];江汉论坛;2006年04期
2 童光政;明律“私充牙行埠头”条的创立及其适用[J];法学研究;2004年02期
3 李刚,卫红丽;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与青海歇家关系探微[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超;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杨琰;清季新疆屯田对当地少数民族人口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宝玉柱;清代蒙古社会转型研究——社会政治转型的客观原因:女真崛起[J];满族研究;2003年01期
4 刘敏;清代赫哲族在捍卫建设东北边疆中的贡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5 聂红萍;清代前期新疆州县以下基层制度的演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张世明;清代宗藩关系的历史法学多维透视分析[J];清史研究;2004年01期
7 杨伟兵;清代黔东南地区农林经济开发及其生态-生产结构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1期
8 饶伟新;清代山区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困境:以赣南为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02期
9 杨国安;;救生船局与清代两湖水上救生事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张艳丽;;试论清代晋南地区黄河滩地的争夺事件——以永济县为中心兼论州县官的行政职能[J];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刚;;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两时段县级赋税GIS[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张民服;;试论清代中原经贸业的发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魏章柱;;清代台湾学校教育及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一谋;清代对人瑞有奖励[N];人民政协报;2000年
2 陈易新;中医诊断学在清代的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0年
3 钱振峰;乾隆与清代玉器[N];中国商报;2002年
4 杨红 刘鹏九;清代的卖地契约[N];中国档案报;2000年
5 朱玉宝;清代官员的任用制度(四)[N];中国人事报;2000年
6 王思治;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N];光明日报;2000年
7 黄开林;岚皋清代禁赌碑[N];陕西日报;2001年
8 马树康 夏维荣;清代喀什铸币小考[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0年
9 记者 杨守勇;清代曾绘世界地图 北京为本初子午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主持人 李国荣;严防严惩:清代打击科场夹带作弊[N];中国档案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t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煜达;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D];复旦大学;2005年
3 毛晓阳;清代江西进士丛考[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雪华;清代吏胥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张磊;清代贵州女性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杨银权;清代甘肃士绅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海云;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吴轶群;清代新疆边境地区城市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路伟东;清代陕甘人口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周邦君;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欣平;清代陕西关中市场探析[D];西北大学;2005年
2 秦兆祥;清代热河都统的设立与职能演化[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陈一容;清代官吏惩戒制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群;冲突与调适[D];兰州大学;2006年
5 李楠;清代山西祈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之良;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谭小军;清代江西民间秘密教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慧;清代呼伦贝尔副都统衙署的设立及其职能[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张建民;清代杀虎口税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涂蕴漪;清代江西慈善组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74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7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