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金石学的学术自觉与理论价值

发布时间:2018-01-30 17:03

  本文关键词: 清代 金石学 学术自觉 新史料 金石证史 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金石学发展至清代,呈现出复兴进而繁荣的景象。随着金石学研究成果的日益增多、范围的不断扩大,在金石学自身渐趋科学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金石义例之学日趋完善,金石文献脱离附庸于史部目录类的地位而独立成为史部的一个子目,且再细分子目,同时,从事金石学研究的学者群体也开始受到关注,凡此都体现了清代金石学发展过程中的学术自觉。此外,随着金石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新史料意识全面觉醒,学者们在利用金石证史方法研究历史的同时又对这一方法进行思考和总结,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已指日可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代金石学的理论价值。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petrology to the Qing Dynasty presents a scene of revival and prosperit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petrology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gradually tend to science. Also led and promoted the study of related fields, the study of Jinshi cas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erfect, and the literature of Jinshi has become a subhead of the historical department independently from the status of subcategory of the historical department, and subdivided into sub-items, and at the same time. Scholars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petrology also began to receive attention, all of which reflected the academic consciousnes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pigraphy in the Qing Dynasty. In addi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tudy of petrology, the consciousness of new historical materials was fully awakened. At the same time, scholars thought and summarized this method while using the method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gold and stone evidence, which is expected to rise to the height of theory. To some extent, it reflects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theory of gold and stone in the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I003)
【分类号】:K877.3;K249
【正文快照】: 金石学始兴于宋代,经元、明两代之衰微,至清代又呈现出复兴进而繁荣的景象。关于清代金石学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兴盛原因等问题,学术界关注较多,研究成果较为丰硕①,相对而言,较少有学者从学术史的角度审视清代金石学的发展历程,探讨金石学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学术自觉与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晓风;;简论宋代金石学的兴起与发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2 袁一堂;;清代钱荒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2期

3 刘厚生;陈思玲;;清代“功牌”小考[J];文史知识;1994年06期

4 赵慧峰;;幕客与清代社会[J];文史知识;1998年07期

5 张林;略论清代吉林的驿路交通及其对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J];东疆学刊;1999年04期

6 孔祥录;清代青海伊斯兰教产生教派的原因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04期

7 刘为;清代中朝宗藩关系下的通使往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03期

8 董铁松;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历史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张杰;清代尚贤xC卷所见蒙古旗人的社会生活[J];清史研究;2001年03期

10 张健,汪慧兰;清代徽籍藏书家鲍廷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魏章柱;;清代台湾学校教育及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2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刚;;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两时段县级赋税GIS[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张民服;;试论清代中原经贸业的发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5 吴晗;;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6 ;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7 戴可来;于向东;;释大汕及其越南之行[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四辑)[C];1992年

8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9 尹协理;;傅山与学者名士交游考[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海岱文脉传风雅 芝兰玉树竞芳菲[N];联合日报;2010年

2 周一谋;清代对人瑞有奖励[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陈易新;中医诊断学在清代的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0年

4 朱玉宝;清代官员的任用制度(四)[N];中国人事报;2000年

5 钱振峰;乾隆与清代玉器[N];中国商报;2002年

6 杨红 刘鹏九;清代的卖地契约[N];中国档案报;2000年

7 王思治;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N];光明日报;2000年

8 记者 杨守勇;清代曾绘世界地图 北京为本初子午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黄开林;岚皋清代禁赌碑[N];陕西日报;2001年

10 马树康 夏维荣;清代喀什铸币小考[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t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邦君;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杨煜达;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D];复旦大学;2005年

4 毛晓阳;清代江西进士丛考[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雪华;清代吏胥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黄海云;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赵树廷;清代山东对外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刘丽君;清代顺康两朝科道官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眭骏;王芑孙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吴轶群;清代新疆边境地区城市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一容;清代官吏惩戒制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康欣平;清代陕西关中市场探析[D];西北大学;2005年

3 秦兆祥;清代热河都统的设立与职能演化[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杨群;冲突与调适[D];兰州大学;2006年

5 李楠;清代山西祈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之良;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宗萍;清代三峡腹地移民社会及其变迁[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支强;“西洋人传教治罪”条例论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高勇;清朝天花的防治和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5年

10 康丽跃;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76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76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2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