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中外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31 05:12

  本文关键词: 南朝 中军 外军 势力集团 方镇格局 皇权嬗代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肇端于曹魏的中外军,至南朝时期,由于皇权的振兴和其他历史条件的变迁,其涵义有了新的变化。这时的中军是指驻守京师的宿卫诸军,其主要组成部分为六军,由领军将军和护军将军统帅;外军则包括各都督区所统军队、州郡兵、县兵、地方乡兵以及将帅的私兵、部曲、地方役吏等。南朝时期,无论是宋齐梁陈诸政权的频繁易代,还是各政权内部的皇位更替:不管是中央政权从门阀政治向阜权的复归,或是南朝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人事调动、制度更易,南朝的中外军都在这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众多变幻莫测的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的焦点所在。对南朝中外军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南朝政治的理解,进一步揭示南朝政局的特点。 本文以南朝的中军和外军为切入口,通过对南朝中军和外军的建制、兵源、兵力等方面的研究,力图拓展南朝兵制史研究的内涵,丰富该时期军事史的内容。通过对南朝各主要时期中军的来源、武装力量构成、主要势力集团等方面的论述,揭示南朝中军的地域性特征;通过对南朝中军流动的概况、轨迹、特点及其原因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南朝政治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南朝外军的地域分布特点、外军的重心所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外军内部的相互制衡等问题的剖析,探索南朝外军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南朝政局变动的关系;通过对南朝中外军格局变化与南朝政局的关系的分析,探析南朝皇权更替频繁的原因,解析南北对峙格局下南方政权的特点、政治兴衰及其终局,解读南朝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灭亡的经验、教训;通过研究南朝中外军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外军的结合程度及其方式、中外军之间的力量对比及其变化等,探析南朝的政权模式及其国防结构。 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目标、写作思路等作了说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正文内容大致包含了中军研究、外军研究以及中外军互动与南朝政局研究三个层面,分六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南朝中外军的建制及其兵源”:对南朝中外军的编制序列、军事统御机构、屯驻地点、兵源征集方式及其兵力等问题做了概括性的论述,特别是对南朝中军的屯驻地点首次做了系统论述,而这一点并不为学界所重视。南朝中外军的编制序列大致相同,为军、幢、队、什、伍等单位;南朝中军的军事统御机构主要有以领军将军、护军将军等中军统帅为首领的禁卫军系统和以五兵尚书、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等为首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南朝外军最主要的军事统御机构是都督府,另外尚有祭酒从事史、郡尉等。南朝中军一般屯驻于建康城内及其附近地区,包括宫城、越城、石头城、东府城、西州城、新亭、白下城、药园垒等城堡军垒,此外尚有部分中军因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临时驻扎于地方;南朝外军主要屯驻在州治和军府所在地以及南朝沿边镇戍卫所等地。南朝中外军的兵源征集方式有世兵、招募、征发以及部曲转化等。南朝中外军的兵力总数相当庞大,外军数量要远远超过中军;中外军的数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和平时期、内战时期、南北对峙形势紧张或战争时期等各不相同。 第二章“南朝中军的来源及其特点——以势力集团为中心的考察”:以南朝各主要时期的主要势力集团为中心具体考察了南朝皇帝在位时期中军的兵源、武装力量构成、军事力量的地域性支撑及其转变、中军的大致组建过程及其特点等,并对皇帝身后的势力集团做了主次区分,以明确南朝各主要时期中军来源的殊途及其特点上的差异。刘宋时期,宋武帝刘裕时期的中军主要是以京口集团、雍州集团、江东集团为其中坚,而又以京口集团为主;宋文帝刘义隆时期的中军则是基于荆州集团、京口集团、雍州集团、青徐集团、江东势力之上的,元嘉初期政坛的主角是荆州集团和京口集团,尤以京口集团为主:其后,京口集团逐渐衰落,而荆、雍集团实力却不断攀升,到元嘉中期时,荆州集团成为政权的主要支撑性军事力量:元嘉后期,雍州集团的势力已超过荆州集团;宋孝武帝刘骏时期的中军以雍州集团为其中坚,另外尚包括青徐集团和江东势力;宋明帝刘或时期的中军则以青徐集团和江东势力为其中坚,而又以青徐集团为主;此后的齐、梁、陈各帝中军的势力集团支持均有变化。 第三章“南朝中军的流动体系”:在第二章对南朝中军的来源及其特点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南朝的中军在地域来源上具有强烈的差异,从而得出“南朝中军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流动的体系”这一结论,并冠以“南朝中军的流动体系”之名。论文进而对南朝中军流动的概况、轨迹、原因及其特点等做了全面论述。南朝各主要皇帝时期的中军大多来自于作为其皇权支撑性军事力量的势力集团,而势力集团呈现流动的状态,因此,南朝的中军也随之呈现流动的状态。南朝中军的流动,并不是杂乱无章、肆意妄为的流动,而是有规律可循、具有内在联系的流动。在中军的结构、中军的地域来源、中军的征集方式及其数量上,南朝的中军都形成了一个流动的体系。由于整个南朝时期中军的中坚——势力集团呈现流动的状态,即由京口集团——→荆州集团——→雍州集团——→青徐集团——→豫州集团——→雍州集团——→荆楚集团——→江南地方豪强移动,因此南朝的中军在地域来源上也呈现不断流动的状态。中军的兵源先是主要集中于建康东面、长江下游的南徐州,复变为长江上游的荆州,再变为沔水中游的雍州,又变为淮河中下游的青徐地区,复又变为长江、淮水中游的豫州地区,再变到原来沔水中游的雍州,又变为长江上游的荆州,最后变为江南腹地。可见,南朝时期中军的地域来源主要集中于江淮沔海之间。中军在地域来源上流动的顺序,先由东到西、由南往北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即由南徐州—→荆州—→雍州—→青徐地区,其时间为从宋武帝刘裕时期到齐高帝萧道成时期;其后,又由东到西、由北往南呈逆时针方向移动,即由青徐地区—→豫州—→雍州—→荆楚—→江南腹地,其时间为从齐高帝萧道成时期到陈武帝陈霸先时期。其后,陈朝中军的地域来源主要集中在建康一带及江东腹地。南朝的中军之所以呈现这样一种流动的状态,是由当时中央朝廷与地方藩镇的关系、流民的南移和集结以及南北对峙的状况等因素决定的。中军的流动往往导致皇权的转移;中军流动的速度越快,则皇权转移的速度也越快;中军流动的规模越大,则皇权嬗代的幅度也越大。中军的快速流动,是导致南朝皇权嬗代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南朝政治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章“南朝外军的分布”:以州为考察的基点,兼及都督区和重要镇、戍,分时段考察分析了南朝外军的大致时空分布状况、外军数量和实力的升降迁转,并对南朝时期各主要方镇的地理形胜、攻守布局、实力盛衰的变化轨迹及其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章还首次提出“南朝外军分布的重心”这一概念,并以时间为经、方镇为纬对南朝外军的分布重心及其变化轨迹、原因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南朝的外军包括了方镇军(各都督府所辖军)、州郡兵、县兵和地方乡兵等,其分布的范围亦十分广泛,但就其数量、结构和影响力来说,南朝的外军主要集中分布于各个主要的方镇(即军府和州治所在地)、沿边镇戍以及宁蛮、镇蛮、南蛮等校尉府。南朝外军分布的重心,有多个层次。最低层次的重心即为沿边重要镇戍及州治所在地;其次,每一个都督区的军府所在地,为更高层次的重心;再次,因南朝的政治军事特点和国防结构而划分的分布重心,为最高层次的重心。南朝外军在分布的重心上具有多层次、多数量的特点,并且分布的重心随着南朝内部不同方镇力量的发展变化和南北朝政治局势的变动而有所变化。大体而言,南朝外军的分布重心在刘宋永初年间至刘宋元嘉中期由长江下游的南徐州逐渐转移至长江中游的荆州,在宋文帝元嘉后期至宋孝武帝时期由长江中游的荆州逐渐转移至沔水中游的雍州,在刘宋明帝至萧齐武帝时期由沔水中游的雍州逐渐转移至长江下游的青徐地区,在齐明帝萧鸾时期由长江下游的青徐地区逐渐转移至长江中游的豫州,在齐末至梁武帝中前期由长江中游的豫州逐渐转移至沔水中游的雍州,在梁武帝中后期至梁元帝时期由沔水中游的雍州逐渐转移至长江上游的荆州,而陈朝时期由长江上游的荆州又逐渐转移至长江下游的京口等地。 第五章“南朝外军的结构”:以方镇格局为中心,具体、详细的考察了南朝各主要时期的方镇格局及其变化轨迹、原因和内在动力;对南朝方镇格局变化频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论证;对南朝外军的类型、外军之间的相互关系、外军内部的相互转化与制衡及其原因等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由于方镇军的数量和实力都在外军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故方镇军的动向基本上决定着外军的变化。南朝的方镇格局的变化相当频繁、激烈,这主要是由南朝都督制度的盛行、宗王出镇的弊端、南朝皇权驾驭外军的方法及其失控、南朝外军分布重心与均势的失衡等原因所致。南朝时期,不仅中军和外军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外军内部也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转化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制衡,原因之二是抵抗外敌入侵的需要。根据南朝外军对南朝政权的作用和意义,可将南朝的外军划分为外伐型、内镇型、节控型、拱卫型等。作为南朝外军主要组成部分的方镇之间存在着战略协作关系、唇亡齿寒之地缘政治关系、都督区之构成关系以及攻伐联合之军政联盟关系等;另外,与南朝外军之间的相互联合关系相始终的是其内部无止境的相互斗争和相互制衡。 第六章“中外军格局与南朝政治”:一是从中外军格局的变迁探求南朝政局变动的特征及其原因,以揭示南朝政治兴衰的规律,探寻南朝历史方镇的规律及其方向:二是从中外军互动的角度剖析了南朝皇权嬗代频繁的原因及其规律,以揭示南朝皇权复归的历史轨迹及其特征。终观南朝政治,南朝宋齐梁陈各政权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完善巩固的中外军互动体系,这是因为中外军的互动中暗含有专制皇权所不能解决的矛盾:但各朝中军和外军之间的互动则时有表现。以南朝中外军的互动为展开,各朝的武装力量构成发生变化,其军事力量的地域性支撑也前后非一,并在中外军互动的过程中发生转变。南朝各代政局的稳定与否与中外军互动的程度及方式联系紧密,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也与之相关,而南朝政治总的趋势则是皇权的不断加强和走向复归,但这一过程却充满了反复和荆棘。 结语部分对正文论述进行了总结概括,对南朝中外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南朝历史发展的规律等进行了总结。通过全篇论文的论述和深入论证,得出南朝中军和外军之间以及南朝中外军各自内部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南朝皇权嬗代频繁是中外军之间互动的结果、南朝政权的基础具有极强的狭隘性等结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39.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R,

本文编号:1478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78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a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