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哨堡到边墙:明代对湘西苗疆治策的演递——兼论明代治苗与土司制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2-13 05:32

  本文关键词: 湘西苗疆 治策演递 土司制度 出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苗疆边墙是明代在湘西苗疆修筑的一项拟军事工程,它在发挥军事震慑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诸多的社会功能。明代边墙是在萧授兴建"二十四堡",张岳改建"十三哨所"的基础上,由蔡复一组织修建完成。治理苗疆的政策从表面上看变动十分明显,但若就其实质而言却一脉相承,核心内容都是要对苗民实施招抚和教化,征讨和防御等军事手段仅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关键得力于明代完善的土司和土官制度。因而,不管是"二十四堡"、"十三哨所"还是"边墙",都是以土司和土官为依托,军事设防仅仅局限于土司领地的缺口,也就是"滇黔驿路"主干线起点地带的软肋。明代"治苗"决策的调整,其根本动因不是苗民"叛服"无常,而是依据苗疆区域特点与民族文化差异实施地"因俗设置"。
[Abstract]:The border wall of Miaojiang is a quasi-military project that was built in Miaojiang of western Hunan in Ming Dynasty. It has many social functions while exerting its military deterrent function. The side wall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24 Fort" by Xiao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13 sentry post" by Zhang Yue. Completed by Cai Fu-yi 's organization. The policy of controlling Miao-jiang is obviously changing on the surface, but if its essence is in the same vein, the core content is to carry out caressing and educating the Miao people. Military means such as invading and defending are only necessary. But the key to this step is due to the perfect system of Tusi and Tuguan in the Ming Dynasty. Whether it's "Fort 24," "post 13," or "sidewall," it's based on toast and Turkish officials, and military defences are limited to the gaps in toast territory. That is, the weak rib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main line of "Yunnan-Guizhou Yailu". The basic reason for the adjustment of the decision of "treating the Miao" in the Ming Dynasty is not the impermanence of the Miao people's "disobeying the suit", but "setting up because of the vulgar"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ao-jiang area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作者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MZ0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项目(11240-3191011)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JD2013012)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邦彦;苗疆边墙试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2 程利英;;明代兵制的嬗变与财政支出关系述论[J];军事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3 伍新福;;论“生苗”区的形成与封建王朝对“生苗”的统治政策[J];民族论坛;1990年02期

4 孟凡松;;明洪武年间湖南卫所设置的时空特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04期

5 范中义;论明朝军制的演变[J];中国史研究;1998年02期

6 吴曦云;;边墙与湘西苗疆[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7 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谭必友;;苗疆边墙与清代湘西民族事务的深层对话[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张应强;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张振兴;;论葛藤与湘西苗疆苗族文化之关系——兼论对当代的借鉴价值[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毕节彝族土司与元明清中央政府的关系考论[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2 蒋新红;;清朝国家权力在西双版纳彝族地区的延伸——以倚邦土司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张世友;;明朝对乌江流域的治理方略与民族政策调整[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贾霄锋;张艳丽;;冲击与回应:藏区土司和明中央政府的政治关系研究——以董卜韩胡土司为例[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5 张世友;;论历代移民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政治护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张世友;;清代乌江流域的移民活动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张世友;;明代乌江流域的移民活动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李良品;;历史时期重庆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朱文惠;;1912—1940年康藏纠纷的多方对话——以康巴观点为例[J];中国藏学;2011年S1期

10 雷信来;;南诏大理国时期滇西北白族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J];大理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明贵;;彝族服饰演变原因探微[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2 彭勇;;班军:明朝修筑长城的重要力量——兼谈长城沿线文物中“班”字的解读[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3期[C];2006年

3 刘琪;;流动性与多样性——对云南德钦县的历史人类学考察[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怀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何威;河州土司何锁南家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余文兵;帝国深入西南边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李金花;士人与土司[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龙先琼;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丽;柳州城市发展及其形态演进(唐~民国)[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周红;湖南沅水流域古镇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姜丹;《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美术;生计转型视角下的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郭书林;明代土兵述略[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惠玲;张雨及其《全陕边政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张福春;近代国家与游牧社会[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希;明代北京亲军卫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花;明代渝东南地区土司制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志伟;从乡规民约石刻看西南地区民间环境意识(1638年-1949年)[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戴楚洲,吴远干;明清时期湖广九溪卫土家族初探[J];武陵学刊;1998年05期

2 戴楚洲;湘鄂川黔土家族地区卫所制度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3 田敏;明初土家族地区卫所设置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戴楚洲;元明清时期张家界地区土司及卫所机构初探[J];民族论坛;1995年01期

5 杨庭硕;;植物与文化:人类历史的又一种解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徐晓光;清政府对苗疆的法律调整及其历史意义[J];清史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洪钢;乾隆朝两金川改土归屯之兴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2 景山;两方关于土司管辖地区行政条规的石碑[J];档案;1990年06期

3 白建银;;“以土制土”政治文化现象的深层解读——成臻铭《清代土司研究》评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吴永章;清代广西土司制度[J];学术论坛;1984年06期

5 陈业强;广西土官制的流弊及历代改土延缓的原因[J];学术论坛;1984年01期

6 史继忠;;略论土司制度的演变[J];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04期

7 谢永雄;;明代广西土司制度的发展及改土归流的特点[J];广西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8 李国栋,李洁;哈密的札萨克旗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王娜;李再强;;明朝对阿坝州的土司制度[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10 文庚;;徐霞客对云南土司制度的揭露和批判[J];思想战线;197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智文;;明季对中南、西南地区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陈庆江;;云南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纪念徐霞客[A];徐霞客研究(第16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贺晓燕;土司称“学”任重道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 伏自文;民国云南土司制度初探[N];云南政协报;2011年

3 朱彤彬;武靖州之谜[N];中国文化报;2000年

4 郑斯元;历代王朝治理云南的政策[N];云南日报;2001年

5 ;元代第七任帝师桑结贝给塔巴贝的封文[N];中国档案报;2010年

6 记者 伏自文;清代云南的改土归流[N];云南政协报;2011年

7 □段梅 文 张丹波 图;车里宣慰使龙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8 普洱市文物管理所 黄桂枢;“元江军民府印”的发现及意义[N];云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于秀情;明朝经营百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马亚辉;康雍乾三朝对云南社会的治理[D];云南大学;2013年

3 齐德舜;U厮Up家族世系史[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振兴;清朝治理湘西研究(1644-1840)[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邹建达;清前期云南的督抚、道制与边疆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春芳;明清时期湘西苗疆“边墙”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婷;清代湘西苗疆教育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3 杨花;明代渝东南地区土司制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海晓;明代西南、西北边疆地区土司制度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张万东;酉阳、石x+土司与明朝关系考论[D];吉林大学;2013年

6 邹映;明代云贵地区改流复土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磊;明代嘉靖至万历间中缅冲突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8 王强;明代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陈晓敏;明代的土官与土司制度[D];复旦大学;2012年

10 俞师;毛奇龄《蛮司合志》校注[D];广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07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507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1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