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与崔浩之死臆测——兼及对北魏前期政治史研究方法的一些反思
本文选题:崔浩之死 切入点:国史之狱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高允是继崔浩之后北魏政权中汉族士人的代表人物,两人曾共事近20年。从表面上看两人之间关系密切,世代交好,但崔浩为了保证其姻亲家族的利益,多次阻碍高允及其家族的仕途,高允早期的仕宦经历与鲜卑贵戚关系密切。两人之间的关系中有着诸多的疑点,需要重新加以认识。
[Abstract]:Gao Yun is after Cui Hao in the Northern Wei regime of Han Scholars representatives, two people worked for nearly 20 years. On the surfac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befriend, but Cui Hao in order to ensure its affinity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family, Gao Yun and his family repeatedly hindered the career high. Early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perience of official Xianbei there are many doub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people, need to be reconsidered.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汉唐文献工作室;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70024) 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人文学科整体推进重大项目
【分类号】:D691;K23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国石;近20年来崔浩之死研究概观[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淮;僧肇在两种文化之间[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曹小云;;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真大成;;异文选择与词义考释——以中古史书为中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f 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吴恩培;;从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奉祀的六朝文士看吴地文化的嬗变[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7 阚绪良;“的卢”成为凶马的原因[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8 阚绪良;吕晓玲;;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谷曙光;论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尉利工;;《孟子》由子学到经学的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林秀姿;;游牧民族社会与营造——重读北魏拓跋鲜卑的平城与洛阳之空间地景转变[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黄耀X;;禅宗与对句[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4 何志国;;汉晋佛像研究综述及展望[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永平;;萧梁皇族人物之崇尚玄学及其相关文化风尚[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永平;徐成;;近六十年来有关南朝襄阳地区武力豪族研究述评[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永平;;刘宋皇族之“本无术学”及其行为粗鄙化之表现[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8 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9 徐晓卉;;宋代以前“博士”流变考释[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徐卫东;;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9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佛教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杨成忠;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守杯;魏晋南北朝时期凉州佛教述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天e,
本文编号:1562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562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