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基层社会的法律人——以私名贴书、讼师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3-04 10:17

  本文选题:南宋 切入点:法律人 出处:《史学月刊》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南宋州县私名贴书为编制外招募的狱吏,与所谓的正名吏人不同。由于任职的稳定性和狱讼业务知识的常年积累,这一群体逐渐趋于世袭化、专业化。他们在地方司法审判过程中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讼师"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正式的职业称谓出现于南宋后期。他们因为民众司法诉讼的需求而存在,但又受到政府的无情打压,始终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地位。私名贴书和讼师具有同一性,很容易互换角色。他们游走于官民之间,既有坑害民众的一面,又有维持社会秩序的一面。这些法律人在南宋基层社会的法律秩序构建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对后世法律生活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明清时期刑名幕友和讼师最初的历史源头。
[Abstract]:The private name stickers of Southern Song counties were prison officials who had been recruited outside the county,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e so-called correctional officials. Due to the stability of their post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legal knowledge over the years, this group gradually tended to be hereditary. Specialization. They oft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ocal judicial process. "Litiers" appeared in Chinese history as a formal professional title in the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y existed because of the needs of the people's judicial proceedings. However, they have been ruthlessly suppress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have always been in an awkward position of being dishonest and disobedient. The private name stickers and the litigants have the same identity and are easy to switch roles. They roam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people, which has the side of harming the people. These legal personnel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order in the grass-roots society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trend of legal life in later generations. It became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sour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10&ZD1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9;K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东旭;宋代的诉讼之学[J];河北学刊;1988年02期

2 祖慧;宋代胥吏的选任与迁转[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陈景良;讼学、讼师与士大夫──宋代司法传统的转型及其意义[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祖慧;宋代胥吏溢员问题研究[J];中国史研究;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李相森;;包公断案中的个性因素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4 任志强;;明清时期坟茔的纷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5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桂万先;;近代中国审检关系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李亚凝;;“嵌入性”不足与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构[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6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王阳安;;宋元蒙学识读写教学理论与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振忠;老鼠与黄猫儿的官司[J];读书;1999年06期

2 陈景良;崔述反“息讼”思想论略[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3 赵晓耕;两宋法律中的田宅细故[J];法学研究;2001年02期

4 王志强;《名公书判清明集》法律思想初探[J];法学研究;1997年05期

5 王志强;南宋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取向——南宋书判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萍;;建国前后上海旧式社团的清理整顿——兼论基层社会统治权威的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2 狄鸿旭;;论嘉庆朝白莲教起事中的湖北基层社会士绅角色[J];理论界;2014年04期

3 牛贯杰;从“守望相助”到“吏治应以团练为先”——由团练组织的发展演变看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J];中国农史;2004年01期

4 张济顺;;转型与延续:文化消费与上海基层社会对西方的反应[J];史林;2006年03期

5 李治安;;历史上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问题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展龙;;教育者与社会人:明代塾师群体的一个真实描述——读《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J];中国出版;2011年08期

7 周蓓;张研;;清代基层社会聚众案件的量化分析[J];学术界;2012年01期

8 段自成;;论清代乡约职能演变的复杂性[J];求是学刊;2013年02期

9 付春;管卫江;;试论明代云南社学与基层社会的软性控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10 王爱美;;晚清优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交往[J];文教资料;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谢大森;;浅析加强基层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2 ;夯实基层社会细胞 建设和谐新型乡村——龙海市和谐乡村促进会建设情况介绍[A];福建省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专题调研论文汇编[C];2013年

3 陈长宁;;民国四川基层社会诉讼话语变迁研究——以三台档案为依据[A];2013年第七届法律文化全国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李国庆;;浅议民主党派在基层社会服务中的作用[A];本溪市县区统战理论研究联合体第二十二次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白贵一;;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官俸及对基层社会的影响[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杰;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机构建设[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柯玉蓉;激发基层社会公益力量[N];无锡日报;2010年

3 胡峗;探索基层社会新型治理模式[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丁侃 张平 陈海涛;再创辉煌 构建基层社会建设新模式[N];南方日报;2012年

5 ;探索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新路[N];山西日报;2012年

6 王铭玉;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N];大连日报;2014年

7 记者 侯初初;为促进成都社会组织发展和改善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积极作用[N];成都日报;2014年

8 记者 徐祝君 通讯员 庄其异 朱云飞;带出一批群众工作能手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N];舟山日报;2014年

9 记者 余勤;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N];浙江日报;2014年

10 石晓 陈主龙 李来奎 记者 孙斌 黄祖祥;毕节全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N];法制生活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昊;政党与基层社会[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孔娜娜;行动者、关系与过程: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性转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力;明清宗族保障与基层社会控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斌;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基层社会整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金泉;外来人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保障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4 宋聪聪;汉代乡里制度的几个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陈顺洪;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6 徐宏炜;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杨文昭;基层政法型秩序运行的社会成本[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郑明远;基层法治建设的理性思考[D];郑州大学;2006年

9 邱丹丹;县城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杨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维稳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65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565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4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