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逸嬉玩:晚明的社会流动与文化的转向

发布时间:2018-03-04 11:37

  本文选题:晚明 切入点:社会流动 出处:《浙江学刊》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晚明的社会流动日趋加剧,官员、士人、农民、工商、僧人、妇女,无不游逸成风。游逸的结果则导致嬉玩成风。晚明时代,无论是读书、著书,还是佛学,大多抱着一种"玩"的心态。与此相应,文化出现诸多转向,如新奇与庸常并行的文化"多样性",以儒学的庸俗化、教育的平民化与文章的口语化为表征的文化的通俗化,乃至文化开始与商业结缘,且日趋商业化。诸如此类,显已证明晚明是一个"失范"的社会。
[Abstract]:The social mobility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was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with officials, scholars, peasants, industry and commerce, monks, women, all of whom had become leisurely. The result of leisure and leisure was that play became popula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ether it was reading, writing books, or Buddhism, Most of them have a "play" mentality. Accordingly, there are many changes in culture, such as t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novelty and mediocrity, the vulgarization of Confucianism,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culture characterized by the spoken language of articles. Even culture began to be linked to commerce and became increasingly commercialized. Such things have proved that the late Ming Dynasty was a "dysfunctional" societ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小俊;;“桃园结义”的三种读法——兼论《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姜勇;;自然与人文交融,观景与科考并重——论王士性游记的叙述视角[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孙瑜;;论蓄妾制及妾的社会地位——以明清时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4 邢玲玲;;论明代北边报警系统中的情报人员[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胡梦飞;;明代徐州地区治黄保运措施及其影响述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张陈呈;;王士性《广志绎》对明代科技事象的考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2期

7 朱圣钟;;凉山彝族地区主要林业资源开发史述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郑克晟;明初江南地主的衰落与北方地主的兴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高文涛;岳宗霞;;明代的巫术和巫师[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楚爱华;《醒世姻缘传》中素姐等悍妇形象出现的原因及其时代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2 安琪;;中国南方“汉臣赐鼓”传说的成因及流变考[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国滔;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D];暨南大学;2011年

2 冯明;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臧慧远;《西游记》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11年

5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魁星;元末明初浙东文人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叶康宁;竞尚清雅:明代嘉万时期的书画消费[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秀霞;秋风纨扇[D];上海大学;2012年

10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周;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赵艳平;晚明士人休闲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延云;《水浒传》镜像中的郓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小军;晚清(1884-1898)上海室内陈设[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超;明清之际魏忠贤题材小说戏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宁;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骗局[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瑞;明清时期汉江流域中药材地理初探(1368-1911)[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吴文昭;明代商人墓碑文对商人的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生岐;对现阶段劳动者社会流动加剧现象的理论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张玉洁;;试论《金翼》中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3 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J];史学月刊;2004年02期

4 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徐煜;;近现代社会流动对戏曲行业形态的影响[J];戏曲研究;2009年01期

6 徐煜;;近现代社会流动对戏曲行业形态的影响[J];戏曲研究;2009年02期

7 潘一禾;;让城市文化成为社会流动的缓冲带[J];杭州(生活品质版);2009年12期

8 赵呈戏;农村青年大学生的社会流动心理失衡和社会歧视[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9 姚兆余;狄金华;;乡村教育与社会流动:对皖南宅坦村的历史社会学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杨豪;;晚清直隶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之表征[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赖德胜;;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流动[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2 康武刚;;论五代宋初的社会流动——以武将群体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与体育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刘锐;;电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5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6 李丽峰;;近十年中国近代乡村社会流动研究综述[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张远煌;姚兵;;社会流动视野中有组织犯罪发展趋势探讨[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许晓青;;20世纪20~30年代苏南农村结构性社会流动探析——以无锡县为例[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9 赵晓莲;张庆军;曾伟;;层级裂痕与流动壁垒——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弊端刍议[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前前;;社会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模式探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胡兆燕;教育公平引领社会流动[N];中国财经报;2004年

2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立平;关于“社会流动”的调查随笔[N];北京日报;2007年

3 中央编译局 王新颖 综合编译;欧洲社会流动的新发现[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 青连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流动[N];华夏时报;2008年

5 青连斌;教育公平是合理社会流动的保证[N];贵阳日报;2005年

6 贺春兰;今天的教育将再造一个怎样的社会?[N];人民政协报;2004年

7 青连斌;社会流动的奥秘[N];学习时报;2006年

8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加丰;让知识真正改变命运[N];解放日报;2011年

9 孙立平;财富激增下的社会阶层流动[N];湘声报;2007年

10 长城战略咨询研究所 王德禄;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流动合理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存海;拉丁美洲中产阶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2 李留东;浙江省专业运动员家庭社会阶层背景与社会流动路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3 王一涛;农民的社会流动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董运生;地位不一致与阶层结构变迁[D];吉林大学;2006年

5 金涛;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层级结构变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白鹭;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分层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邓谨;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万恒;社会分层视野中职业教育价值的再审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文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后果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D];武汉大学;2004年

2 李芳娟;当前中国职业流动机制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融;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发展困境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戚霄;社会流动与封建地主庄园经济[D];山东大学;2008年

5 张星;现阶段中国城市居民社会流动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学芳;市民化:农村教育改革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立新;成人教育促进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合理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前前;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吴克领;农民社会流动与现代性自觉[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鹏飞;住家型家政服务员的社会流动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65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565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3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