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桓公生年考——从鲁庄公“子同”得名之由说起
本文选题:鲁桓公 切入点:鲁庄公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关于鲁桓公的出生之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历代学者皆付之阙如。当其子鲁庄公出生之时,桓公因他与己"同物"而为他取名为"同",由此可推知桓公生年。因为,春秋时期流行岁星纪年,根据岁星——即木星大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的规律,将周天分成十二个位次。岁星运行到某次,就以该次纪年,十二年一轮回,类似今天的十二生肖纪年法。所谓"同物"就是"同岁",即鲁桓公和庄公出生之年,岁星运行都在同一个位次,也就是说桓公与庄公的年龄相差为"十二"的倍数。根据庄公出生年及史书所载桓公生平事迹可推断,桓公比庄公大二十四岁。庄公出生于桓公六年(前706),则桓公应出生于鲁惠公四十年(前729)。再以推出的年龄与史书记载桓公生平事迹相验证,无不符合。
[Abstract]:Regarding the year of Lu Huan's birth, there is no clear record in the history books. Scholars of all dynasties did not know it. When his son, Lord Lu, was born, the Duke of Huan named him "the same thing" for "sharing things" with himself, so we can infer the year of Huan Gong's birth.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year of the year is popular. According to the rule that Jupiter is running for a week for about 12 years, the weekly sky is divided into 12 times. Similar to the zodiac chronology of today's Chinese zodiac. The so-called "same thing" means "the same age", that is, the year when the Duke Lu Huan and the Master Zhuang were born, and the year stars all operated in the same place. That is to say, the age difference between Duke Huan and Gong Zhuang is a multiple of "12". According to the years of birth of Duke Zhuang and the life story of Duke Huan in the history book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Duke of Huan is 24 years older than the Duke of Zhuang. He was born in six years of Duke Huan (706 years ago, then Duke Huan should have been born in 40 years of Luhui Gong (729 years ago), and verified by the age of introduction and the life story of Duke Huan recorded in the history book, all of which are not in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基金】: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主项目“清代经解文献整理与研究”(CCNU09X00002)
【分类号】:K2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倪晋波;最后的瞻望——《左传》人物濒亡心理描写初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杨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朱智武;;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兼评诸种旧说[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7 李勇;祝凯歌;;古希腊史研究的新突破——评《多维视域下的古典雅典城乡关系》[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8 汤城;;王夫之论史文繁简[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9 阚绪良;吕晓玲;;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刘继刚;;先秦旱灾概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2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4 吴锐;;《春秋》三传之“诸夏”与后世“汉族”的断裂[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5 谭家健;;《左传》美学思想札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刘丽文;;《左传》与《周易》的哲学化[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姚小鸥;王克家;;《左传》“摄官承乏”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单周尧;;《春秋左传读叙录》的评价问题[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黄灵庚;;吕祖谦《左传》学述要[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胜江;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宫芳;先秦齐国的国家管理思想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京龙;;试论文姜女[J];管子学刊;1991年03期
2 郭丽;;曹刿劫持了齐桓公吗[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02期
3 薛向群;;论春秋初期齐鲁争夺纪国的斗争及其结局[J];学海;2006年05期
4 刘金荣;;“文姜之乱”献疑[J];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5 王财;;并非平庸无能的鲁庄公[J];文史天地;2009年07期
6 郭丽;;齐襄公考——从马王堆汉墓帛书谈起[J];管子学刊;2010年04期
7 刘丽文;《左传》“继室”考[J];学术探索;2003年09期
8 方文;;文姜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8年01期
9 晁福林;;孔子何以赞美《齐风·猗嗟》——从上博简《诗论》看春秋前期齐鲁关系的一桩公案[J];东岳论丛;2005年05期
10 朱增泉;;春秋四方混战(上)——春秋战争风云之三[J];散文选刊;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燕传琪;冯传礼;;管子与劳动号子的起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冯晓庭;;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初探[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何新文;;试论《春秋公羊传》的“贤贤”思想[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4 冯传礼;;民间传说——管(仲)鲍(叔牙)召(忽)的相交始末[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5 卢孝彤;;管仲治国惠民政策之源与交流[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6 马怀慈;;管仲改革思想及其敬老思想初探[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仁湘;一枚带钩写定了一段春秋史[N];中国文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左建;士与礼—春秋知识阶层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文丽;《曹沫之陈》与曹沫[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杨欢欢;自然灾害与春秋鲁国社会[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3 舒文文;《左传》非礼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娟;仪式、规范与秩序[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笠;西周 春秋名 字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彩云;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生存处境及其应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73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57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