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廷与西藏之间:八思巴的双重角色与两套话语
本文选题:八思巴 切入点:朝廷 出处:《中国藏学》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作为元朝国师和萨迦派领袖、担负政教双重职责的八思巴在朝廷与在西藏地方不同的身份和话语体系,以及在两者之间的转换问题,同时分析了成功实现这种转换的条件,借此展示元朝上层人士政教生活的一角,以及解决入世与出世问题的一个成功案例,希望八思巴的事例也有现实意义。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identities and discourse systems of Basiba, as a national division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a leader of the Sakya faction, who has the dual duties of state and relig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for the successful realization of this transformation, thus showing a corner of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life of the upper class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a successful cas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TO entry and birth. It is hoped that the example of Basiba will also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课题《西藏历代边事边政与边吏研究》(编号XZ1225)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K24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安辉;;藏族的茶炊茶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尹邦志;;吐蕃宗论的和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葛艳玲;李世勇;;浅析蒙元与甘青藏族关系的建立及民族间的友好往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4 吴锡端;;全国茶叶市场大巡礼——走进西藏茶叶市场[J];茶叶经济信息;2003年09期
5 王红梅;;元代吐蕃高僧与畏兀儿的关系述论[J];昌吉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杨铭;SOG—PO源流考[J];中国藏学;1994年01期
7 杨嘉铭,琪梅旺姆;藏族茶文化概论[J];中国藏学;1995年04期
8 石硕;达磨灭佛对佛教在藏区传播趋势的影响[J];中国藏学;1996年02期
9 张亚莎;阿里日土曲嘎尔羌岩画试析——附论岩画与女国·苏毗相关的问题[J];中国藏学;1999年02期
10 那木吉拉;元明清时期蒙古人的摩诃葛剌神崇拜及相关文学作品研究[J];中国藏学;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颖;;莫高窟吐蕃时期的维摩变及其信仰[A];美术学研究(第2辑)[C];2011年
2 周扬;;浅析藏族嗜茶习俗形成的非文化因素——兼论汉藏医学对茶的认识[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龙珠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蓓;《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赵改萍;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D];四川大学;2007年
7 凡建秋;藏传唐卡绘画风格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8 姜东成;元大都城市形态与建筑群基址规模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9 杨红伟;循化藏区权力运作机制的文化考察[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党燕妮;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间佛教信仰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家乐;论川藏边茶马古道上的城镇[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2 张元;格鲁派在五台山的发展[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3 罗布次仁;浅析吐蕃王朝时期的经济基础[D];西藏大学;2011年
4 豆珍惜;藏传佛教在甘肃永靖地区的传播历史及现状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5 刘汉凯;反对政治分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思考[D];青岛大学;2011年
6 周云水;吐蕃伦理文化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7 廖方容;浅析《造像量度经》中的象征性因素[D];四川大学;2007年
8 陈重;西藏和平解放后汉藏音乐、舞蹈文化交流[D];西藏大学;2008年
9 宫权;宋元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秦才郎加;摩诃衍禅法在吐蕃的传播与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照那斯图;;论八思巴字[J];民族语文;1980年01期
2 孙慰祖;八思巴字私印述略[J];南方文物;1996年03期
3 照那斯图,宣德五;训民正音和八思巴字的关系探究──正音字母来源揭示[J];民族语文;2001年03期
4 松井太(Matsui dai) ,晓克;八思巴字的制定——蒙古的文字政策[J];蒙古学信息;2002年02期
5 杨耐思;;八思巴字汉语译写中的一个特例[J];语言科学;2004年04期
6 尚朴斋;;《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增订本评介[J];考古;2005年06期
7 照那斯图;胡鸿雁;;新发现三份八思巴字碑刻资料[J];民族语文;2009年06期
8 ;记元大都发现的八思巴字文物[J];考古;1972年04期
9 杨耐思;照那斯图;;八思巴字研究概述[J];民族语文;1981年01期
10 N·鲍培;李国香;;为《八思巴字》汉文译注本所写的序言[J];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苏鲁格;张双福;;八思巴字研究管窥[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2 杨耐思;;八思巴字汉语声类考[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3 照那斯图;杨耐思;;八思巴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C];1982年
4 照那斯图;杨耐思;;八思巴字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5 杨耐思;;汉语影、幺、鱼、喻的八思巴字译音[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6 松儒布;;介绍两份八思巴字文献[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7 蔡美彪;;元代道观八思巴字刻石集释[A];蒙古史研究(第五辑)[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邸永君;《训民正音》曾受八思巴字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记者史迅;八思巴字研究出新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贺其叶勒图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八思巴字文物的鉴别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邸永君;独具慧眼解汗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闻铮;优秀项目是一字字“磨”出来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元代档案中有关西藏归属问题的档案[N];中国档案报;2009年
,本文编号:1572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572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