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时期桂西民族地区的农业开发与生态变迁

发布时间:2018-03-06 11:08

  本文选题:明清时期 切入点:桂西民族地区 出处:《农业考古》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明清时期桂西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经历了由缓慢演变向急剧变迁的历史过程,农业生态景观的塑造是桂西生态变迁的主要内容,其中外来农业移民是主体,玉米等高产旱地作物的引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推力,共同推动了桂西的开发进程。而原生态森林景观逐渐演变为农业生态景观,则是桂西生态变迁的显著表现形式。明清时期桂西山地垦殖导致的生态变迁也存在不利于地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面,为此桂西人民自发从事梯田耕作和人工造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护及重建生态平衡的理念。
[Abstract]: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inority areas in western Guangxi experienced a historical process from slow evolution to rapid change. The shaping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was the main content of ecological changes in western Guangxi, in which the foreign agricultural immigrants were the main body. The introduc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high-yielding dryland crops such as maize and 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re the thrust, which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western Guangxi, and the original forest landscape gradually evolves into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ecological changes caused by reclamation and cultivation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western Guangxi were also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society. Therefore, the people of western Guangxi spontaneously engaged in terrace farming and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it reflects the idea of maintaining and reconstructing ecological balance.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郑维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19世纪王朝建构视野下的岭南边疆民族社会变迁研究”(13AZS017) 周建新主持“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广西特聘专家岗项目
【分类号】:F329;K2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勇;;自然与人文交融,观景与科考并重——论王士性游记的叙述视角[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徐臣攀;安鲁;;《徐霞客游记》中的广西饮食文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3 邓祥征;姜群鸥;战金艳;;土地系统计量分析模型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4 孙瑜;;论蓄妾制及妾的社会地位——以明清时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5 丁武光;;徐霞客安顺行迹三辨[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张成渝;从世界遗产的角度看地质遗产的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张成渝;;世界遗产视野下的地质遗产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8 袁翔珠;;论清代广西司法对少数民族民间习惯的认可[J];比较法研究;2010年03期

9 张陈呈;;王士性《广志绎》对明代科技事象的考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2期

10 朱圣钟;;凉山彝族地区主要林业资源开发史述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学帅;;徐霞客的人格美特征[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杜汝霖;;浅谈中国赏石文化的历史[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4 刘瑞升;;试论丁文江对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研究的贡献[A];地质学史论丛(5)[C];2009年

5 邓金凤;;岑毓英“汉裔情结”探因[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7 薛仲良;;徐霞客旅游探险思想与实践及其对世界旅游业的贡献[A];徐霞客研究(第14辑)[C];2006年

8 曹立波;;论徐霞客的山水观——从中国古代文人出游的动机谈起[A];徐霞客研究(第14辑)[C];2006年

9 黄强;;徐霞客考察研究南方六省丹霞地貌刍议[A];徐霞客研究(第16辑)[C];2008年

10 李靓;;垂范后昆的山水玩家[A];徐霞客研究(第16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包国滔;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D];暨南大学;2011年

3 冯明;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国壮;从“自由市场”到“统制市场”:四川沱江流域蔗糖经济研究(1911~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臧慧远;《西游记》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11年

6 王魁星;元末明初浙东文人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何丽;柳州城市发展及其形态演进(唐~民国)[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曾凡贞;新桂系县政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李秀霞;秋风纨扇[D];上海大学;2012年

10 周晴;河网、湿地与蚕桑[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波;壮族当代乡规民约与乡村整合:以龙脊村为例[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郑周;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杨中焕;旅游文化视角下的《徐霞客游记》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7 赵艳平;晚明士人休闲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小军;晚清(1884-1898)上海室内陈设[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志伟;从乡规民约石刻看西南地区民间环境意识(1638年-1949年)[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章旋;明代湖广宗藩与地方社会[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运胜;;明清时期的移民与沅水中上游山区的开发[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郑维宽;;明清时期广西的虎患及相关生态问题研究[J];史学月刊;2007年01期

3 郑维宽;;试论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地理分布的演变及原因[J];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滕兰花;;明清时期两广的地缘政治关系及其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5 胡小安;;粤东会馆与明清广西社会变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胡建军;;明清时期经营治理西北边疆思想简析[J];学理论;2010年04期

7 胡小安;;粤东会馆与明清广西社会变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2期

8 唐景绅;;明清时期河西垦田面积考实[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9 马宗正,吴静;明清时期宁夏集市发展初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10 张晓东;;明清时期甘肃进士的时空分布[J];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爱琴;;浅论明清时期两淮泰州分司所辖盐场之盐课[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甘满堂;;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范沛潍;;明清时期开封的交通[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5 颜军;;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例[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6 王社教;;明清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秦海滢;;明清时期山东宗族与祠堂发展[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8 董柏林;党宁;;恪守与超越:明清士绅教化的双重取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常建华;;明清时期的山西洪洞韩氏——以洪洞韩氏家谱为中心[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波;;明清时期淮盐走私的形式、原因和治理[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许展;锁定明清时期特定的知识分子[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孙保林;明清时期掘港营的巡洋会哨制度[N];南通日报;2010年

4 王东 市科协;芜湖在明清时期的创新表现[N];芜湖日报;2010年

5 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建民;明清时期的山地资源开发及山区发展思想[N];光明日报;2011年

6 王日根 杜承骏 许欣舸 (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日根);明清时期闽商的若干特点[N];团结报;2009年

7 记者 孟苗;临猗惊现清代科举考试童生试卷[N];山西日报;2009年

8 江小角 作者单位:桐城市博物馆;明清时期桐城文化的特征[N];安徽日报;2002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鱼宏亮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石竞琳;明清时期榆林武将家族张氏与台湾的一段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戴继芹;明清时期的“考后分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丽真;明清山东盐业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王健;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清玲;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遗存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胡广洲;明清山东商贾精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石超艺;明以来海河南系水环境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克平;朝鲜与明外交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8 王瑜;明清士绅家训研究(1368-1840)[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志超;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变迁[D];暨南大学;2008年

10 董倩;明清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长城;明清时期歙县江村商人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2 李军胜;明清温病学派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叶后坡;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5 秦宗财;明清徽商的信息渠道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巧莉;明清时期牙人牙行的积极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洪生;明清时期陕北的农业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D];西北大学;2002年

8 周惊涛;明清徽商与江浙地区的文教事业[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宋丽丽;明清时期甘肃洮岷地区汉族移民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王朗;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74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574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4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