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海南黎族教化政策探析
本文选题:海南黎族 切入点:教化政策 出处:《东岳论丛》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清统治者教化海南黎族的主要目的是使黎族民众归顺,服从清统治,从心理上消除反清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在教化的内容与手段上,则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在黎人中培养诵经习儒的风尚,用高级的教化方式消弭黎族的反抗精神;一方面以各种手段甚至暴力改造黎人的传统习俗,使其能与中原"一道而同风"。清政府在海南实施的教化政策对维护边疆的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Abstract]:The main purpose of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to educate the Li nationality in Hainan was to make the Li people subdue, to obey the rule of the Qing Dynasty, to eliminate the anti-Qing consciousness psychologically and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On the one hand, the contents and means of the enlightenment were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custom of reciting scriptures and learning Confucianism among the Li people, and to eliminate the resistance spirit of the Li people by advanced methods of enlightenment; on the one hand, by all means or even by violence,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of the Li people. The enlightenment policy carried out by the Qing government in Hainan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frontier and promoting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frontier ethnic areas.
【作者单位】: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基金】: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号:HNSK11-3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海南黎族文教政策探析”(项目号:BBMZ020)之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K2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勃;;学习和研究海南历史文化的意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詹贤武;邢植朝;;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民俗比较——以清代《琼黎一览图》和《番社采风图》为据[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刘冬梅;;清朝治黎政策解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王涛;;清代以来南海北部带鱼渔场的变化[J];科学与管理;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英萍;黎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史光英;清代海南地方志纂修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赖文君;黎族文身史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魏健一;明代海南地方志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慧;清代海南黎族的土地典卖契刻[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04期
2 姜守鹏;清代前期捐纳制度的社会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3 齐清顺;清代新疆官员的养廉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4 陈桦;清代滇黔地区社会经济及特点[J];清史研究;1994年03期
5 刘志;;清政府管辖西藏地方的立法制度述评[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6 覃珠坚;;介评清朝政府禁烟法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7 肖宗志;;控制与失控:清代幕友与国家的关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孙清玲;;清政府对台湾劳动力资源的配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孙清玲;;试述清前期台湾番界的设防措施[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年01期
10 张启安;;清代黔籍“虎将”朱射斗[J];贵阳文史;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屠恒贤;;黄道婆对江南棉纺织发展的贡献[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徐心希;;嘉庆、道光年间越南铜钱流入的原因与清政府的查禁政策[A];福建省钱币学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郭蕴静;;试论清代并非闭关锁国[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4 乌力吉陶格套;;清朝对蒙古的立法概述[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5 苏德;;关于清末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放垦[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6 苏德毕力格;;清朝对蒙政策的转变——筹划设省[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7 吴建雍;;清代北京的粮食供应[A];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8 韦忠仕;;清政府对水族地区的治理述评[A];水家学研究(四)论文集[C];2004年
9 吴伯娅;;碰撞与裂变——清代前期中西关系刍议[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10 杨桂萍;游斌;;历史经验的借鉴: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访清史专家王锺翰先生[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宝英;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奉行“一口通商”政策始末[N];中国档案报;2006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倪玉平;谈清代的“荒政”[N];北京日报;2008年
3 刘铁军;盐商与扬州[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刘丹;清政府实行“宝星”奖赏制[N];团结报;2000年
5 王树连;不断萎缩的清代疆域[N];中国测绘报;2006年
6 郭玉兰;权力寻租:官府与晋商[N];学习时报;2006年
7 吴建雍;从广东十三行看清政府对贸易的垄断(上)[N];学习时报;2007年
8 牛锐;长安街上留存的维吾尔族印迹[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陈耿 尹秋艳 黎大辉;走过3000年沧桑的黎家树皮布[N];海南日报;2006年
10 尹钧科 富丽;清代北京的人口规模是怎样调控的[N];北京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啸;17至18世纪清政府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晓堂;清朝对外贸易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赵英兰;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树廷;清代山东对外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夏卫东;清代科举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刘冉冉;1651-1849年清朝政府对澳门的管治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陈鹏;清代东北地区“新满洲”研究(1644-1911)[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荣耀;乾嘉时期清朝与廓尔喀封贡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国客;清代海南治黎及其影响[D];暨南大学;2003年
2 齐德舜;清乾隆攻打川西北大小金川战役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彭晶;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对中朝贡道及朝贡使节的管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敏;清政府对蒙古地区宗教传播控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孙倩;清代东北站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丽英;清前期外商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周乌云;从《理藩院则例·喇嘛事例》探析清政府对蒙古实行的喇嘛教政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海燕;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D];南昌大学;2006年
9 金沐;清代流言及其社会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10 丁立军;清代新疆政治中心的转移[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34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34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