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队仗》与明初科举及八股文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8-03-19 14:43

  本文选题:《经学队仗》 切入点:明初科举 出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经学队仗》是明永乐二年朱景元为适应科举经义、论、策对仗作法列举资料需求而做的类书。此书中国未见保存,韩国中央图书馆所藏朝鲜世宗时代刊本题朱景元撰的《类说经学队仗》保留了明刻本原貌。《经学队仗》的编纂及类例的设置迎合了明初科举尊崇程、朱理学道德性命内圣外王的治世之道,选拔知人善察的治世之人,并要求其善于驾驭天下治世之术的科试要求。每类形式又与科举考试经义、论、策等讲究队仗文体相合,都是自成一体的单篇论述文章。《经学队仗》与明代八股文的形成密切相关,展现了从明初的仿宋元经义到成化间八股文成熟之间的永乐年间阶段性的特点。
[Abstract]:"Classical study team Battle" is a kind of book made by Zhu Jingyuan in the second year of Ming Yong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is book has not been preserved in China. Zhu Jingyuan, the title of the Korean Shizong Times Journal, which is collected by the Korean Central Library, retains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Ming Dynasty's original engraved versio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Classics team Battle" and the setting up of similar examples have catered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worship Cheng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Zhu's moral life, the way of ruling the world, selecting those who know the people and observing the world, and asking him to be good at controlling the world's art of governing the world. Each type of form also coincides wit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classics, theories, policies, and so on, and stresses the style of the team battl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eight-part essay in the Ming Dynasty, which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ongle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mature of the eight-part essay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51049)
【分类号】:I206.2;D691.3;K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晓初;;八股文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2 王鹤龄;有趣的《扶小娘儿过桥》[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04期

3 郗钺;略说八股文[J];阅读与写作;2004年08期

4 王强;;我的小爹[J];文学港;2007年05期

5 张国荣;从八股文的衰亡谈近代文化启蒙[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6 李小兰;论临川文学家与八股文的渊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03期

7 黄强;论李贽的八股文观及其实践[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姚梅;试论八股文“章法理论”对李渔曲论的浸染[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9 张昆河;;赵秉忠状元卷是八股文吗[J];春秋;1997年04期

10 周有光;;学写八股文[J];名作欣赏;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文新;;清代文章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萧晓阳;;王船山说八股[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3 杨钟基;;曾国藩学文门径试探——读曾氏家书札记[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4 陆联星;;桐城三大家时代学术文化之横观[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申阅;;金圣叹唐诗评点对诗评传统的继承与超越[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6 艾岩;;试论桐城派研习史传文学之观点方法[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7 王永泉;;秦大士与曹雪芹[A];红学论文汇编[C];2004年

8 杨正明;;枞阳与桐城派[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9 姜海峰;徐礼君;;方苞与韩愈论纲[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10 沈治钧;;求索文行出处之道:《儒林外史》主题思想重议[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基地 美国Dartmouth College 邢文;“八股文”滥觞于战国[N];光明日报;2010年

2 魏天祥;说假话的文风为害无穷[N];学习时报;2006年

3 徐怀谦;生趣盎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青年学者 熊逸;像人类学家那样走进历史[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周远斌;胡适与《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N];光明日报;2007年

6 王平;明清小说与“德治”[N];光明日报;2001年

7 郑秋;看明清小说中的“德治”[N];中国审计报;2003年

8 常清文;傅山的故乡行迹[N];太原日报;2007年

9 吴镜水;用骈体文写判词的绍兴师爷[N];北京日报;2007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赵献涛;韩愈“以文为诗”并不“绝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子爽;游戏八股文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2 高明扬;科举八股文专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武汉强;《古文观止》选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伟;唐顺之文学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王玉超;明清科举与小说[D];扬州大学;2010年

6 张永葳;稗史文心[D];浙江大学;2008年

7 陈文辉;传统文化对周作人的影响以及周作人的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8 胡海义;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徐从辉;“复兴”的想像:周作人对新文化的另类回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石坚;周作人:“士大夫”的发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九甫;八股文教学及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项聪颖;明代文学思潮视域下的八股文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3 赵永强;八股文与明清古文和诗歌[D];扬州大学;2005年

4 郑永慧;张溥八股文编选活动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马琳萍;《香囊记》与八股文关系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何玉军;明代科举与诗歌[D];苏州大学;2004年

7 刘燕;八股文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边玉朋;再论八股文[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杜红;论清初诗歌与科举制度之关系[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徐姗姗;《游艺塾文规》正续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4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34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d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