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中到甬上——证人书院讲会与明清学术转型
本文选题:证人书院 切入点:讲会 出处:《中国史研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晚明到清初、从越中到甬上、从刘宗周到黄宗羲,"证人书院"讲会的变迁是明清之际从理学到朴学的学术转型之中一个重要个案。晚明刘宗周等人越中证人书院的"证人会"旨在体证"性命",故重"内圣"之学;清初黄宗羲等人甬上证人书院的"讲经会",旨在通过讲会的论辩疏通经典文句、寻绎典章制度之学以经世济民,故重"外王"之学。甬上证人书院讲会虽然以承继刘宗周蕺山之学为己任,其制度与内容也有越中证人书院讲会的影响,但是其学术重心却从"义理"转向了"考据",最终造就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清代浙东经史学派。
[Abstract]:From the late Ming Dynast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from the middle of the Yue to the Yongshang, From Liu Zong to Huang Zongxi, the vicissitude of "Witness Academy" is an important case in the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from Neo-Confucianism to Park Schoo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Witness Society" of Liu Zongzhou and others in the Yuzhongzhong Witness Academ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ims to prove the life of "physical evidenc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inner sanctity" is emphasized;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Huang Zongxi and other people, such as Huang Zongxi, spoke at the Witness Academy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tudy of the system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people through the debate of the conference. Therefore, the school of "foreign king" was emphasized. Although the lecture meeting of Yongshang Witness Academy took Liu Zongzhou-Ji 's study as its own responsibility, its system and content also had the influence of the Yuezhong Witness Academy Lecture Association. However, its academic focus shifted from "justice and principle" to "textual research", and finally formed the school of eastern Zhejiang classics history represented by Huang Zongxi.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杭州师范大学;
【分类号】:G649.299;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震;;“证人社”与明季江南士绅的思想动向[J];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01期
2 方祖猷;黄宗羲与甬上证人书院[J];浙江学刊;198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谈家胜;;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薛贞芳,鲁燕;徽人年谱试析[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4 崔罡;黄玉顺;;构建中国当代历史哲学的思想视域问题——读徐国利教授《钱穆史学思想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5 王惠荣;;从晚清汉学区域之发展看汉宋调和[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6 徐永斌;;明清时期杭州的文人治生[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7 李正辉;;《经籍|Q诂姓氏·分纂》和《补遗姓氏·补纂》训诂文献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范立舟;“宋学”风貌的全新展示——评《中国学术史·宋元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徐世星;万斯同学行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周惊涛;徽州存世家谱的社会史资料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赵馥洁;;论全祖望的关学观[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黄爱平;;略论全祖望对黄宗羲学行的表彰与传承[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4 曹德良;;试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以《文史通义》自刻本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5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6 查金萍;;学行程朱之后——从接受史角度重论“桐城三祖”与程朱理学之关系[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煍志PI;;从爵制的角度试释《津关令》之“鲁侯”现象[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九、十合辑)[C];2012年
8 徐新建;;西方文论在中国:观察、回顾与思考[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5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刘建萍;蔡清及其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晓方;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丹;方玉润《诗经原始》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璐;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杨旭;李文pだ裱枷胙芯縖D];湘潭大学;2010年
7 左珂;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宏;《人谱》与蕺山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静;论方东树与《援鹑堂笔记》的整理[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郝秉键;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J];清史研究;2004年04期
2 徐茂明;明清以来乡绅、绅士与士绅诸概念辨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甬上证人书院[J];书屋;1997年04期
2 任萍;;甬上证人书院的文学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3 方祖猷;;万斯同著述考略[J];文献;1990年04期
4 周慧华;;甬上证人书院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赵柏田;;千年城池[J];西湖;2007年08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 金仁义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罗炳良;学贵自得、融会百家的全祖望[N];光明日报;2008年
,本文编号:1635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3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