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人才培养的催化剂
本文选题:徽州 切入点:徽商 出处:《安徽史学》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灿若星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的崛起。徽商对人才的培养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重教兴学,奠定成才文化基础;二是以饶养学,确保成才多方需求;三是藏书刻书,提供成才丰富营养;四是惺惺相惜,帮助人才排忧解难;五是贾而好儒,刻苦自励力学成才。因此完全可以说,徽商是人才培养的催化剂。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Huizhou, many talented people appeared, but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was the rise of Huizhou merchant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role of Huizhou mercha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was manifested in five aspects: first,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ut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was the rise of Huizhou merchant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ulture of becoming a talented person; second, to foster learning to ensure that there is a variety of needs for success; third, to collect books and inscribe books to provide rich nutrition for a successful person; fourth, to show mutual concern and help talented people overcome their difficulties; and fifth, to be good at Confucianism. Therefore, Huizhou merchants are the catalyst of talent training.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与文化互动视野下的徽商研究》(07BZS04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王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2 吴建华;明清苏州、徽州进士数量和分布的比较[J];江海学刊;2004年03期
3 吴建华;明清苏州、徽州进士的文化素质与文化互动[J];史林;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长琨;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连银;明代乡试、会试评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曲剧;晚清甘肃进士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杜刚;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4 俞传芳;明清地域商帮与儒学科举[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5 梁仁志;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晓东;甘肃明清进士地理分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姚娟;安徽历史人才地理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春燕;清代桐城教育发展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金俊;清代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黄凌云;程嘉燧诗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琳琦;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李琳琦;明清徽州商业社会中的教育特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周晓光;试论朱熹在徽州的理学教育活动及其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3期
4 王昌宜;;浅论明清徽州的宗族办学活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森;从徽州明清建筑看徽商利润的转移[J];江淮论坛;1982年06期
2 唐力行,申浩;差异与互动:明清时期苏州与徽州的市镇[J];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3 李明;明清苏州、扬州、徽州三地风俗的互动互融——兼谈“苏意”、“扬气”与“徽派”[J];史林;2005年02期
4 王世华;;论徽商的抗倭斗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5 张燕华,周晓光;论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J];历史档案;1997年01期
6 汪雷;明清时期徽商集团拓展壮大原因探析[J];学术月刊;2001年06期
7 王振忠;;明清文献中“徽商”一词的初步考察[J];历史研究;2006年01期
8 周志斌;明清时期南京的徽商[J];江淮论坛;1988年04期
9 汪起发;;略论徽商的别号与宅名[J];安徽史学;1992年03期
10 李琳琦;徽商与明清时期的木材贸易[J];清史研究;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若亚;;《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2 张晓婧;;明清徽商兴办书院的动机及其社会功能[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艳君;;明清徽商消费的多重性质及对现实的启示[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彭超;;再谈火佃[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6 王振忠;;论述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力著——《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评介[A];明史研究第6辑[C];1999年
7 王振忠;;万历《歙志》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徽州社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8 彭超;;从两份档案材料看明代徽州的军户[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9 季坤;;明清徽商参与地方水利事业初探[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斐斐;;叶永盛与徽商[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焰;漫漫徽商路[N];安徽经济报;2006年
2 于日锦;徽商崛起与创业环境[N];安徽日报;2006年
3 安徽大学 卞利;徽州谱牒研究宏观与微观的考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吴顺辉;徽州宗族评说[N];黄山日报;2005年
5 张正明;明清晋商与徽商的比较[N];山西日报;2004年
6 解光宇;徽商的“贾而好儒”[N];光明日报;2000年
7 梁仁志;徽商重教兴学风尚漫谈[N];安徽经济报;2006年
8 沈昕;明清徽商和谐精神解读[N];光明日报;2007年
9 梁小民;盐业专卖下的官商勾结[N];南方周末;2006年
10 汪庆元;徽商典当铺会票[N];中国文物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郑小娟;徽州典商在明清徽商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明旭;明代徽商“贾而好儒”现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宋长琨;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覃华瑞;明清徽州的家族人口与生计变迁[D];厦门大学;2009年
5 李磊;明清徽州山林经济与社会[D];安徽大学;2012年
6 王俊霞;明清时期山陕商人相互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学宝;论明清时期的徽商[D];郑州大学;2004年
2 许文继;试析明清徽商家庭结构及其功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焦存超;明清徽商“两头大”家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李宇;明清晋徽商教育价值观差异[D];山西大学;2010年
5 樊鹏;明清时期徽商和客商的比较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6 朱琳;明清徽州婚姻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7 金荣洲;论明清徽商在经营中的诚信意识[D];郑州大学;2005年
8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惊涛;明清徽商与江浙地区的文教事业[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忠仲;徽商与明清时期的土地市场[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38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3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