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对西南山区的影响——以黔东北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23 17:46

  本文选题:明清 切入点:西南山区 出处:《农业考古》2013年06期


【摘要】: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粮食作物的引种,对黔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耐旱耐瘠的高产作物,适宜在山区贫壤种植,促进了西南山区山地资源的开发,对于扩大黔东北山区的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以缓解因人口过多、粮食紧张的危机、实现粮食结构的新变化、促进黔东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高产作物的引种又为黔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of corn, sweet potatoes, potatoes and other American food crops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Guizhou. These drought-tolerant and barren high-yielding crops are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poor soils in mountainous areas. It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resources in the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s. To exp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ncrease the total grain output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northeast Guizhou, the crisis caused by overpopulation and food stress has been alleviated, and the new changes in the grain structure have been realiz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Northeast Guizhou,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yield crops has brought a lot of adverse effect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Northeast Guizhou.
【作者单位】: 铜仁学院;四川内江市第十三中学;
【分类号】:K248;S32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峰;王庆峰;;论清代玉米种植对救荒事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2 韩昭庆;;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严奇岩;;清代玉米的引进与推广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郑姝霞;;贵州明清时期人口迁移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年02期

5 李锦伟;;农业结构的变化与明清黔东商品经济的发展[J];农业考古;2010年01期

6 严奇岩;;明清贵州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区域特征[J];中国农史;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松弟;侯甬坚;;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2 袁轶峰;;文化与环境:清至民国时期黔西北农业生计模式[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袁轶峰;;清前期黔西北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杨志强;张旭;;前近代时期的族群边界与认同——对清代“苗疆”社会中“非苗化”现象的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许桂香;;贵州森林植被历史变迁及其后果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马国君;;近三十年来云贵高原生态变迁研究综述——兼论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6期

7 严奇岩;;清代玉米的引进与推广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陈钟琪;;试论明清时期甘薯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与影响[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9 韦丹辉;王思明;;清代(1644~1911年)广西水旱灾害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The causes and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s of southern China[J];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子琦;利用洞穴体系地球化学指标研究贵州中西部近现代石漠化成因及趋势[D];西南大学;2008年

2 刘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采矿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卢百可(Patrick Lucas);屯堡人:起源、记忆、生存在中国的边疆[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舒华;论黔西北彝族地区法制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赵增友;基于孢粉、炭屑的近1600年来桂、渝岩溶区人类活动演变及对环境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芳芳;清代曹州府社会经济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晓学;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喀斯特石漠化模拟与预测[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向上;清代贵州地区森林分布变迁浅析[D];复旦大学;2011年

4 董杰;西部民族地区环境保护法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马洪超;我国土地石漠化法律对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张昆亮;山东粮食价格研究(1912-1949)[D];青岛大学;2009年

7 田红;石漠化带生态恢复的难点及文化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09年

8 胥思省;清代贵州开发及其影响初探[D];西南大学;2010年

9 张友谊;清代贵州石漠化分布状况及其人为成因的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杨士超;民国时期贵州石漠化分布的复原及其成因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2期

2 蒋庆丰,游珍,徐刚;贵州历史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综合区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1期

3 姚长宏,杨桂芳,蒋忠诚;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及其生态治理[J];地质科技情报;2001年02期

4 韩昭庆;;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闵宗殿;关于清代农业自然灾害的一些统计——以《清实录》记载为根据[J];古今农业;2001年01期

6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工程建设的探讨[J];贵州林业科技;1998年04期

7 翁家烈;明代汉民族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J];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02期

8 郑明肇;岩溶地貌对贵州水旱灾害的影响[J];贵州气象;1996年06期

9 张祥光;明清贵州人口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王世杰,季宏兵,欧阳自远,周德全,郑乐平,黎廷宇;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9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万群邋赵国梁;[N];贵州日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毅;高产作物的发展威胁着多种遗传资源[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5年03期

2 蒋慕东;王思明;;明清时期进入中国的美洲物种[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7年21期

3 苏彩秀;危冬发;;西南山区土壤退化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4 ;平罗县试制成功多种作物点播机[J];宁夏农林科技;1972年09期

5 唐文忠;龚永水;傅暨南;;山地开发利用必须加强水土保持[J];亚热带水土保持;1991年01期

6 张芳;明清时期有关水土保持治理黄河的理论[J];中国水土保持;1998年01期

7 蒋慕东;王思明;;改变中国的种子[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7年21期

8 ;科学种田 科学管田[J];新农业;1973年10期

9 ;探索粮食增产的新途径[J];甘肃农业科技;1973年05期

10 ;蚕豆高产的经验[J];青海农林科技;197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若干问题[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查轩;;坡耕地、果园、茶园等开发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A];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黄少燕;查轩;;山地果园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4 王克勤;;微区域集水系统在西南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应用[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5 邹冬生;;我国南方山丘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新思路——大力推行龙须草产业化开发[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一平;高产作物氮肥后移可以提高肥效[N];农资导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余梅;秋粮后期管理要抓好重点[N];河南科技报;2009年

3 ;西北地区作物施肥技术[N];人民日报;2008年

4 记者 毛黎;投资辐射育种技术解决全球粮食问题[N];科技日报;2008年

5 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 胡时友;作物叶面肥施用技术[N];湖北科技报;2008年

6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抗旱保增产[N];天津日报;2008年

7 记者 王勇 特约记者 刘若帆 高海波;缓控释肥推广预示新型农资时代到来[N];农资导报;2009年

8 郑小文;金溪小流域治理生态效益凸显[N];抚州日报;2010年

9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合理施用水溶肥[N];农资导报;2010年

10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集约农业怎样使用有机肥?[N];农资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广西;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肥料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明霞;坡地土壤侵蚀机理及生态调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钱玲;鄂西南山区水电站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54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54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0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