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日常秩序中的社会与行政关系初探——关于“自言”一词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8-03-23 18:49

  本文选题:秦汉 切入点:自言 出处:《文史哲》2013年04期


【摘要】:秦汉国家的日常秩序包括行政和社会秩序两个层面。从现有的材料和研究看,秦汉日常秩序中的社会秩序,较之先秦时期,与国家间有了更多、更紧密的联系;日常秩序中的行政秩序,较之先秦,规范更为细密。文献和简牍中普遍出现的"自言"一词,就是我们解读秦汉国家日常秩序的一个很好视角。"自言"一词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并非偶然,这是当时社会变化的产物。秦汉时期,除了语词性的"自言"外,"自言"还构成了当时日常秩序中的一种规范性用词,涉及面广泛。从"自言"的起源、内容、形态、主体等层面,考察秦汉日常秩序下的社会与国家关系,可以见出秦汉社会秩序与行政秩序具有一元而非二元的基本特征。
[Abstract]:The daily order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cludes two levels: administrative and social order. From the existing materials and studies, the social order in the daily order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is more and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te compared with the pre-Qin period. The administrative order in the daily order is more detailed than in the pre-Qin Dynasty. The word "self-talk" is commonly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e bamboo slips. It is a good perspective for us to interpret the daily order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t is not accidental that the word "self-talk" appear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hich was the product of social changes at that time. In addition to the lexical "self-speech", "self-speech" also constituted a kind of normative words in the daily order of that time,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aspects, from the origin, content, form, subject and so on of "self-speech".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order and administrative order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are monistic, not dualistic, when examin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ety and state under the daily order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分类号】:K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桂花;刘俊男;;从出土简牍看秦汉时期的行书制度[J];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04期

2 张弘;;先秦秦汉时期商人慈善行为简论[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3 刘敏;;秦汉户籍中的“宗室属籍”[J];河北学刊;2007年06期

4 姜英辉;;秦汉时期的“行道病”现象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5 顾丽华;;秦汉两性关系的实态研究——读《谁念西风独自凉——秦汉两性关系史》[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01期

6 杨运姣;罗超群;;秦汉时期官吏政绩考核制度考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王绍东;;论秦汉时期河套地区的多元文化类型[J];河套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何宗文;;中国秦汉时期服饰文化的分层研究[J];作家;2010年16期

9 温乐平;艾刚;;冲突与制衡:秦汉民间力量与乡里政权的关系[J];江汉论坛;2010年08期

10 吕苏生;略论秦汉时期河北手工业的发展[J];文物春秋;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芳;;论秦汉时期“万岁”的社会内涵[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林干;;秦汉时期的汉匈关系、贸易和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五辑)[C];2003年

3 刘朝晖;;秦汉时期闽越的社会形态[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熊申甫;;秦汉时期黄金货币的辉煌与没落[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五期[C];2006年

5 陈育宁;;论秦汉时期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开发[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6 陈业新;;秦汉时期北方生态与民俗文化[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7 朱士光;;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对都城建设的影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8 王元林;;秦汉时期番禺等岭南港口与内地、海上交通的关系[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江桥;;乾隆朝民人死刑案件的初步统计与分析[A];满学研究(第三辑)[C];1996年

10 孙华;;秦汉时期的成都[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虎患”、“虎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高蒙河;秦汉时期的人工墨[N];中国文物报;2010年

3 潘祥辉 浙江传媒学院;秦汉帝国的政治传播与官僚制悖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天下之中”[N];光明日报;2004年

5 张萍萍 晁先鹏 盛之翰;江苏宿迁发现秦汉时期下相城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刘玉峰;汉初经济政策的成效和经验[N];学习时报;2008年

7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朱士光;考释精严 超越前贤[N];光明日报;2010年

8 胡忠良;荡漾着优越感的腰带[N];中国档案报;2003年

9 肖丽红 厦门大学历史系;闹漕与清代地方社会秩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记者  陈华;彭阳“东海子”疑为秦汉“朝那湫”[N];宁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爱清;秦汉乡里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张玲;秦汉关隘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张捷;秦汉时期财政运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崔锐;秦汉时期的女性观[D];西北大学;2003年

5 蒋波;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吴俊;秦汉时期广西地区汉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杨云峰;游民与汉代社会[D];山东大学;2007年

8 阎盛国;秦汉时期招降战略战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何海龙;边缘之拓治[D];厦门大学;2007年

10 于凌;秦汉律令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巧昱;“任侠”风尚对秦汉社会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孔永红;出土印玺所见秦汉的官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刘洋;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爱清;秦汉里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5 娄国领;秦汉圣人观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6 周敬阳;论秦汉时期岭南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始发港[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曹骥;政治控制视角下的秦汉身份继承制度[D];河南大学;2011年

8 党超;秦汉生态文化探析[D];河南大学;2005年

9 尹怡朋;秦汉养老政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樊金玲;秦汉时期林业的发展及对社会影响考述[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4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54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0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