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农业移民对日本列岛的影响
本文选题:先秦—秦汉时期 切入点:中国大陆 出处:《农业考古》2013年04期
【摘要】:先秦—秦汉时期,是中国农业大发展的时代。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农耕文明的优势充分彰显。其泽被范围,逐渐突破了中国大陆,向着与中国仅隔一衣带水的日本列岛蔓延。为逃避战乱与暴政而举家迁徙的中国农业移民,带着本土的农业文明因子,在日本列岛上上演了一部中国先秦—秦汉时期社会变革的海外版余波,并与当地的原住居民一道,开启了日本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弥生时代,对此后的日本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Abstract]:The period between pre-Qin and Qin and Han dynasties was an era of grea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e advantages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were fully demonstrated. The scope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gradually broke through the mainland of China. To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which is only separated from China, the migr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immigrants to escape the war and tyranny, with the factor of local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staged an overseas version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e-Qin and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 China, and together with the local indigenous inhabitants, it opened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period of Misheng in Japanese history. Has had an extremely profound impact.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S-09;K232;K313;C9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雅军;;日本人群的种族起源和演化[J];世界历史;2008年05期
2 徐建新;;日本古代国家形成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世界历史;2010年03期
3 潘其风,朱泓;日本弥生时代居民与中国古代居民的人种学比较[J];华夏考古;1999年04期
4 韩康信;松下孝幸;;山东临淄周—汉代人骨体质特征研究及与西日本弥生时代人骨比较概报[J];考古;1997年04期
5 小林行雄,韩钊,李自智;日本考古学概论——连载之四[J];考古与文物;1997年02期
6 j口隆康,蔡凤书;弥生时代青铜器的源流[J];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02期
7 严力蛟;日本弥生人的四季食生活[J];农业考古;1998年03期
8 川越哲志 ,韩国河;日本弥生时代初期的铁器研究——以川越哲志氏的研究为中心[J];江汉考古;2001年03期
9 黄粟嘉;;吴文化对日本史前稻作的影响[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邵继勇;;吴越文化对史前日本的影响[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7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8 周晓陆;秦封泥所见安徽史料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尹兴国;浅论纵横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戴光宇;;满族文化中的环太平洋文化因素[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3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邓华宁;芮锦伟;;三级综合医院的中医文化建设[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6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王宏波;;“成王称霸”——逐渐形成的民间故事[A];“宝鸡建城历史与得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宏波;;唐肃宗改陈仓为宝鸡心理辨析[A];“宝鸡建城历史与得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安玲;;从传统京剧的衰微看艺术形态的边缘化[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10 霍子文;郭义军;;新时期里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道路——运动训练文化[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泓;从扎赉诺尔汉代居民的体质差异探讨鲜卑族的人种构成[J];北方文物;1989年02期
2 村上秀信;贺文章;;阿伊努族和赫哲族的渊源关系(上)[J];北方文物;1990年01期
3 韩康信;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J];东南文化;2003年09期
4 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J];考古学报;1960年01期
5 ;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J];考古学报;1973年02期
6 黄粟嘉;;吴文化对日本史前稻作的影响[J];农业考古;2008年04期
7 朱泓;扎赉诺尔汉代墓葬第三次发掘出土颅骨的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1989年02期
8 魏海波,张振标;辽宁本溪青铜时代人骨[J];人类学学报;1989年04期
9 朱泓;山东济宁潘庙汉代墓葬人骨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0年03期
10 尚虹,韩康信,王守功;山东鲁中南地区周-汉代人骨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国良,张小曳,王丹,郑方成;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TSP等污染物清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2 汪兴鉴;黄顶成;李红梅;薛大勇;张润志;陈小琳;;三叶草斑潜蝇的入侵、鉴定及在中国适生区分析[J];昆虫知识;2006年04期
3 邹钢祥;;台湾有大陆每平方公里的土壤资料[J];同舟共进;2007年05期
4 金琳;李玉娥;高清竹;万运帆;秦晓波;;DNDC模拟中国20年农田管理土壤碳变化[J];土壤通报;2010年05期
5 黄耀;孙文娟;;近20年来中国大陆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J];科学通报;2006年07期
6 黄国华,张建华;赭珂卷蛾——中国大陆一新记录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7 鲍先琬;;化肥、环境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7年01期
8 胡润茂,李俊英,魏桂珍,,冯屹;中国大陆部分地区土壤放线菌分布特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4年03期
9 曾玉荣;;闽台农业合作的自然优势[J];政协天地;2007年08期
10 陆永跃;梁广文;曾玲;;华南地区红火蚁局域和长距离扩散规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任国栋;李哲;;中国大陆土壤昆虫的研究成就及主要害虫发生态势[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张晓云;汪靖;王鸿英;;高致病性禽流感与气象条件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跃刚;秦汉时期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及其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吴徐燕;基于常规气象资料计算的中国大陆土壤湿度的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7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57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