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司国家认同的逻辑起点与利益法则
本文选题:土司 切入点:国家 出处:《青海民族研究》2015年02期
【摘要】:土司是中国特殊的历史、政治事象,西南、中南和西北等地的历代土司认同元明清等朝的逻辑起点是王朝国家的存在,处于特殊的中间圈层。寻求与保有利益的工具性动机是历代土司认同王朝国家的根本原因,即经济利益是物质共赢,政治统治是权益交集,土兵武装是利益保障,文化变革是利益维系。
[Abstract]:Tusi is China's special history, political affairs, southwest, central and northwest of the past dynasties to identify the logic of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uch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is the existence of the dynasty. In a special middle circle, the instrumental motive of seeking and retaining interests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successive dynasties to identify with the dynastic state, that is, economic interests are win-win, political rule is the intersec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the armed forces of indigenous soldiers are the protection of interests. Cultural change is the maintenance of interests.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乌江流域历代土司的国家认同研究》成果之一,批准号:10XMZ013
【分类号】:K248;D6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禹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华夏社会中民族、国家意识的同一性[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赵旭东;齐钊;;费孝通的“三区论”与王铭铭的“三圈说”的比照分析[J];开放时代;2010年07期
3 程农;;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与辛亥革命[J];历史教学;1992年07期
4 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5 葛政委;;影响容美土司国家认同的因素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6 解志苹;吴开松;;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重塑——基于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7 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J];清史研究;2010年04期
8 常宝;;“寻找国家”:清末民国时期蒙古地方精英国家认同的演变与形成[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8期
9 王铭铭;;三圈说——另一种世界观,另一种社会科学[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10 岳小国;陈红;;不被“整合”的向心力——民族走廊“国家化”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春辉;;大小金川筹边和东女国文化资源的开发潜力与优化整合路径[J];阿坝科技;2009年01期
2 张凯;伍磊;;清代土司制度“过程-事件”的动态考察——李世愉先生《清代土司制度论考》评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3 蓝武;;广西土司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问题辨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朴婷姬;;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J];东疆学刊;2008年03期
5 彭福荣;张媛媛;;重庆民族地区历代作家地理分布与原因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于春江;;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主流意识形态研究要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7 惠富平;明清时期西部经营与农业开发简论[J];古今农业;2003年03期
8 石维有;;华裔国家认同与泰国1932年立宪革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蓝武;;明代广西改土归流进程中关于设土与设流问题的论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杜靖;;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的开创与传承[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黄海妍;;清代以来广州城中的合族祠——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书院为例[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余丰;;连城四堡的宗族社会与民间信仰[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6 黄岩;;促进国家认同,构建和谐多民族国家[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7 赵旭东;;适应性、族群迁徙与现代的文化认同[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8 余丰;;连城四堡的宗族社会与民间信仰[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三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天成;郎世宁在华境遇及其所画瘦马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余文兵;帝国深入西南边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陈丽明;民族联合途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敖福军;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李金花;士人与土司[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柳思思;历史实践与规范生成[D];外交学院;2011年
8 王惠敏;清军难以攻克大小金川之原因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盛义龙;未识别民族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闪兰靖;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方世勇;文化权力合法性建构的情境与过程[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花;明代渝东南地区土司制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苗苗;张季鸾报业活动中人脉网络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文慧;黔东南州苗族的民族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赵晔;永胜土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李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丰字文;印度民族国家建构困境的根源探析[D];外交学院;2011年
10 范闻霖;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滕绍箴;试论满汉文化认同的几个问题[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4年03期
3 李禹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华夏社会中民族、国家意识的同一性[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陈志明,罗左毅;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岳小国;;三岩藏人族源探研[J];长江论坛;2012年04期
7 潘德深;中国陆、海丝绸之路的开拓[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8 胡绍华;;论容美土司文学的国家认同意识[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谢维扬;先秦时期中原周边地区国家化进程的三种模式(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10 王子今;;“女儿国”的传说与史实[J];河北学刊;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晓龙;;浅论中文语境中的国家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06期
2 石维有;;华裔国家认同与泰国1932年立宪革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范育富;;国家认同的话语符号的建构分析——基于“2009年国庆庆典”的象征化意义初探[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1期
4 刘森林;;焦虑、中国特性与国家认同[J];现代哲学;2012年01期
5 于p,
本文编号:1660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6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