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古代社会的差异——社会史视野的考察
本文选题:古代日本 切入点:皇权衰落 出处:《学术月刊》2014年01期
【摘要】:人们一般认为文化传统相近的中日两国在近代以后开始"分道扬镳",但认真进行历史考察便可发现,两国实际上很早就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华制度文明对日本有广泛影响,却非源远流长。大和时代的日本,已经奠定了社会与文化的基本格调。大化改新后及律令时代对隋唐制度的模仿,并未改变旧有秩序及传统的根基。中华制度文明在日本经过短暂的繁荣后,在与原有社会秩序的冲突中,最终都被放弃。从平安时代起,日本在制度和基本社会秩序方面脱离唐制,回归传统的倾向日益明显。从社会史视野看日本,皇权衰落,贵族政治、族制统治、身份等级制度等始终是日本社会结构的特色,对其有清楚的认识,便可了解虽然古代日本社会、文化在表面上经过中国文化的粉饰,而其实质却与中国完全不同。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China and Japan, which share similar cultural traditions, began to "separate ways" after modern times, but a careful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In fact, the two countries have embarked on different development paths very early. The Chinese system civilization has a wide influence on Japan, but it is not Japan in the era of Daiwa,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The basic style of society and culture has been laid. The imitation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system by Dahua and the law era has not chang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old order and tradition. After a brief period of prosperity in Japan, the Chinese system civilization, In the conflict with the original social order, they were eventually abandoned. From the peaceful times, Japan left the Tang system in terms of system and basic social order, and the tendency to return to tradition became increasingly obvio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history, Japan's imperial power declined. Aristocratic politics, clan rule and status hierarchy have always b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social structure. If we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m, we can understand that although ancient Japa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were embellished on the surface by Chinese culture, But its essence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China.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代中日社会结构比较研究”(12BSS01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编日本史”(13&ZD106)阶段成果
【分类号】:K313;K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彩红,陈明光;唐宋财赋“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孟宪实;;论唐朝的佛教管理——以僧籍的编造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吴海航;;唐户部系统式与日本民部系统式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曹大宽 ,管国忠 ,王雄;关于《对〈中国会计史稿〉的几点质疑》之质疑[J];财经研究;1987年10期
5 孔凡岳;敦煌籍帐研究[J];档案学研究;1997年02期
6 李卓;;古代中华制度文明在日本的结局——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的再认识[J];东北亚学刊;2012年01期
7 冯培红;;汉宋间敦煌家族史研究回顾与述评(上)[J];敦煌学辑刊;2008年03期
8 陆庆夫;;敦煌汉文文书中的民族资料分布概述[J];敦煌学辑刊;2011年01期
9 李正宇;;沙州贞元四年陷蕃考[J];敦煌研究;2007年04期
10 陈菊霞;;翟使君考[J];敦煌研究;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潘洁;;黑水城出土元代赋税文书研究[A];西夏学(第四辑)[C];2009年
2 李文才;;晚唐五代时期沙州净土寺的收入与支出研究——《后唐同光三年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试释[A];唐史论丛(第十六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叶娇;敦煌文献服饰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成福;唐宋农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陆德富;战国时代官私手工业的经营形态[D];复旦大学;2011年
7 刘勋;唐代旅游地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商兆奎;唐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马晨光;唐代司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10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俊杰;唐代公厨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宝锋;唐代养老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平;晚清国籍问题与法律应对(1840-1911)[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孙龙;唐前期西北边疆地区农民家庭经济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鹏举;唐代西州农田水利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6 李晨;从出土材料看汉唐间户籍档案的变迁[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永奎;唐代孝道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王亚晶;晋唐吐鲁番地区饮食文化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艳秋;唐代小说中的商业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唐红林;初唐西州债法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久川;;《关于古代日本称中国六朝为吴》质疑[J];辽宁师院学报;1980年01期
2 刘晓峰;;古代日本消暑法[J];文史知识;2002年08期
3 欧阳登科;古代日本寺院经济兴盛的原因探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陈伟;;古代日本与唐朝官人出身制度的比较[J];日本研究;2010年04期
5 郭敏;;浅谈古代日本人姓名——以姓与名之间的「の」为中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年03期
6 崔晓;;从日本汉诗看古代日本贡举制度[J];世界历史;2012年01期
7 章林;;古代日本“家人”的历史考察[J];唐都学刊;2013年02期
8 吴世荣;;日本历史上的三次重大改革与日本的重新崛起[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9 王顺利;;论古代日本的推古改革[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10 夏应元;古代日本人来华活动路线研究[J];世界历史;199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石立;古代日本的木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国梅;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及融合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建英;古代日本人樱花观的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袁谧;关于古代日本国家考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沁菁;古代日本人的樱花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卢超平;日本古代律令国家的驿传马制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倪佑密;略论古代日本货币的历史意义[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7 姚琼;素戋鸣尊神话与古代日本人信仰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王晓;儒学东传及对古代日本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67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6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