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班禅灵柩回藏考

发布时间:2018-03-26 10:18

  本文选题:六世班禅 切入点:灵柩返藏 出处:《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六世班禅入京朝觐是清代乾隆朝的一次重大事件,有许多前辈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六世班禅在京圆寂后的灵柩返回西藏的史实,却很少有研究论著涉及。本文对六世班禅灵柩返藏的准备过程及行经路线等进行了考证,认为在灵柩回藏的某些方面乾隆仍然延续了尊崇六世班禅的作法,乾隆亲自做了精心的安排,但是由于是灵柩返藏,在有些地方也兼顾了人力、物力等经济方面的考量。本文对六世班禅灵柩回藏的过程进行梳理,以期为学界更深入研究乾隆治藏政策、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等课题能提供多元的视角。
[Abstract]:The pilgrimage of the sixth Panchen Lama to Beijing was a major event in the Qianlong Dynasty of the Qing Dynasty, which was deeply studied by many previous scholars, but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coffin returned to Tibet after the sixth Panchen Lama died in Beijing.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is subject. This paper makes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route of the sixth Panchen coffin returning to Tibet, and believes that Qianlong still continued the practice of worshipping the sixth Panchen Lama in some aspects of the coffin's return to Tibet. Qianlong made careful arrangements in person, but since the coffin returned to storage, in some places it also took into account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such as hu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This article combs the process of returning the coffin to the coffins of the sixth Panchen Lama. The aim is to provide multiple perspectives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Qianlong's Tibetan polic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良宝;;战国韩魏铭文考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傅林祥;;晚明清初督抚辖区的“两属”与“兼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何丽华;东汉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席成孝;;汉水流域行政区划在宋元时期的变化及其原因[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王天峰;;保定:五帝时代的历史舞台[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李姝;;陆机籍贯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李霁;;从《哀郢》中的地名看屈原的一段流放行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张宝秀;内蒙高原东南缘民族变动与经济开发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9 韩益民;;“郑伯克段于鄢”地理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魏隽如;张智海;;北魏柔玄镇地望考述[J];北方文物;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增午;;豫北长城遗址的探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9年第2期[C];2009年

2 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铭;;唐代西北民族的“吐蕃化”及其对藏族形成的作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新峰;;明初辽东战争进程与卫所设置拾遗[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5 李花子;;明清时期中朝地理志对长白山及水系的记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6 艾冲;;论唐代“河曲”内外驻防城群体的分布及其对北疆民族关系的作用[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7 李德杏;;医学史PBL教学的几点思考[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三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家葵;张瑞贤;孙晓波;;《神农本草经》药物产地研究[A];2000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1年

9 陈楠楠;;朱士行——汉地第一位开创中西文化交流的僧人[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包国滔;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D];暨南大学;2011年

9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刘洋娇;《明史·河渠志四》海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彭兰花;清代江西闺秀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叶振超;CADAL中国文学编年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1年

7 朱丽娟;从《全唐诗》中看唐代桑蚕丝绸业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岩;汉画“孔子见老子”的资源和制作[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黄苑野;战国秦汉上郡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秀尊;菊花寂寞晚仍开[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宝璋;;六世班禅朝觐乾隆史话[J];纵横;2008年05期

2 郭美兰;霍华;;乾隆皇帝颁赐六世班禅敕书[J];历史档案;2011年01期

3 王家鹏;;六世班禅的一封奏书[J];紫禁城;1988年01期

4 杜江;;六世班禅敬献铃杵的由来[J];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4期

5 黄崇文;乾隆盛迎六世班禅[J];中国民政;1996年05期

6 秦凤京;;六世班禅朝觐与清廷回赐文物存考[J];历史档案;2008年03期

7 王家鹏;;民族团结的历史画卷——六世班y馵J];紫禁城;1990年02期

8 孔丽;李小强;;两位班禅的承德之行[J];乡音;2007年05期

9 钱九如;;六世班塋的朝觐[J];紫禁城;1991年06期

10 王连华;;从六世班禅承德入觐,看乾隆皇帝的民族怀柔政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杜江;;六世班禅敬献宣德铃杵的由来[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2 陆莲蒂;;丹书克(丹舒克)释义——藏文补释[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晓晶;六世班禅进京史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柳森;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新宇;清代北京藏传佛寺修建史事与修缮制度杂考[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67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67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3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